-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赤子之心比肩 岁月可历万难
——读《鸿爪新篇·老红军谢毕真的革命情怀》
《鸿爪新篇:老红军谢毕真的革命情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
■广敏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2000年、2006年,从84岁至90岁的老红军谢毕真,先后整理出版《鸿爪》《鸿爪续集》,以一生经历为经纬,织就“对党忠诚、为党献身”的革命长卷。2013年,钟建红编写的《鸿爪新篇・老红军谢毕真的革命情怀》出版,更将这份炽热的情怀,化作可触可感的精神坐标。
雪泥上的指爪,或许会被风雪覆盖,被岁月磨平,却总有一颗赤子之心,挣脱时间的荒原,将生命刻入历史的苍穹,化作长夜中不灭的星斗。翻开《鸿爪新篇》,谢毕真老人以近乎一个世纪的光阴,默默书写着他的回答:何谓信仰,何谓一名革命者永不停歇的精神攀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赤子心铸魂
1937年春,21岁的谢毕真加入“中华人民抗日救国义勇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谢老并非天生铁骨。闽西山乡的炊烟、田垄间的蛙鼓,也曾温柔地裹住他的童年。然而,当山河破碎、黎庶倒悬,他放下锄头,捧起星火,把“小我”熔铸进“大我”。
投身革命后,谢毕真把全身心交给红色事业,从区委书记到县委组织部长,从副特派员到王涛支队战士,每一个岗位都是他践行信仰的战场。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逆流时,他为掩护党组织安危奔走。抗战胜利前夕,已是中共梅县县委组织部部长的他,不幸落入国民党反动派监狱。为不暴露党员身份,他化名“郭志生”,在铁窗之内观局势、巧周旋。1945年9月5日暗夜,他与战友王志安冒险越狱——这一逃,不仅保全了自己,更让中共梅县党组织免遭破坏,为革命胜利保留了火种。
越狱那一夜,星月尽灭,他踩着刀锋般的瓦檐,一步一血印。我们似乎仍能听见,铁链在脚踝上发出脆响——那是钢铁般的意志与大地撞击的金属之声。
今日回望,我们方懂:革命情操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对苍生最柔软的疼惜;革命精神不是突兀的岩石,而是爱与恨交织后升腾的火焰。这份初心,也正是共产党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最具象的示范。
研史唯实,秉史直言:以较真劲励志
1982年,66岁的谢老离休报告已摆上桌角。一纸调令,却让他再度“出征”——抢救一段正在风化的记忆。本可安享晚年的他,毅然决然接下了上级委派的重任:参与编写闽粤赣边区革命党史。“要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是他为自己立下的原则,而“南委事件”的澄清,便是坚守这个原则的最生动的注脚。
1942年的“南委事件”,是国民党破坏中共南方组织的重要反共事件。事件发生后,南方局的口头应对指示,却在传达中生出争议。梅县、闽西南收到“解散组织”的指令,潮汕地区却接到“停止活动、解散领导机关”的要求,这一分歧困扰党史研究多年。为还历史真相,谢老专程赴京寻访当年的传达人张克,请其赴闽当面作证。他翻遍历史电文,逐字比对细节,最终证实“解散组织”实为传达时的口误。这场跨越千里的较真,不仅化解了多年争议,更让老一辈革命者“求真务实”的品格,在和平年代熠熠生辉。
“研史唯实,秉史直言”,从1983年到1999年的17年间,谢老可谓呕心沥血。几次住院治疗,可病情刚稳定,他就揣着药瓶回到书桌前。白天主持领导小组日常事务,晚上10点休息,凌晨3点起身伏案,一笔一画勾勒抗战岁月轮廓。近18万字的文稿凝聚心血,65万字的《中共闽粤赣边区史》终得以出版。
铭记历史,吾辈当强:以接力跑续火
阅兵方阵已远,号角仍在云间回荡;抗战胜利80周年,我们把最后一枚纪念章别在时间的衣襟。
感谢先辈们浴血奋战,换来了今日民富国强的中国。更感谢谢老这样的老红军,离休后仍潜心撰写党史,让一个个鲜活的抗战故事走出岁月尘埃,让我们得以读懂“革命”二字的重量。它不是教科书上的名词,而是无数人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写就的“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誓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今天的中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民族复兴的目标从未如此之近,可前进的路上依然有风雨、有挑战。铭记历史,从来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汲取革命先辈的智慧与力量;缅怀先烈,也不是为了沉湎过去,而是为了传承那份“不畏难、不退缩”的革命意志。我们生在和平年代,或许无法亲历战火纷飞的岁月,却能从谢老这样的先辈身上,触摸到革命精神的温度。
因此,请让我们把谢老的故事折成一枚小小的书签,夹进青春的扉页——
当实验数据第N次失败,想一想他越狱时脚踝的血泡;当创业计划被第N次否决,想一想他凌晨3时的心脏监护仪;当“躺平”“佛系”在耳边絮语,想一想他伏案疾书时,笔尖与药片碰撞的清脆。
革命精神从未远去,它只是换了一个姓名,叫“攻关”,如同攀登者迎着凛冽的风,向无人抵达的峰顶进发;叫“扎根”,如同种子沉默地俯身,把一生献给厚重的土壤;叫“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以脚步为笔,以热忱为墨,在辽阔山川之间写下滚烫的诗行。
风,从闽西的山坳吹来,带着稻香与松脂的味道。
我们站在和平的晨曦里,伸手接住一片飘落的枫叶——叶脉里,我们仿佛听到了谢老的心跳。
于是,我们听见他那句跨越时空的嘱托:“你们不必再浴血,但请一定把光传递。”
赤子之心,比肩岁月;革命精神,可历万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