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在龙岩的实践成效与特征
■钟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习近平同志直接指导和推动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武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上杭梅花山华南虎保护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老区苏区发展,要有长远眼光,多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龙岩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立足本地实际,坚持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共享,坚定不移走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高水平保护生态环境,不断做大绿水青山。一是持续拓展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和林改“武平经验”。“十四五”以来,全市水土保持率提升至94.38%,居于全国领先水平,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成功入选联合国相关公约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成为全球生态修复典型;上线全国首个林业数字孪生系统平台“e林通”,“取消人工商品林主伐年龄限制”等4项创新措施被纳入国家深化集体林改方案。二是统筹推进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以“三争”行动为重要抓手,从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水环境污染整治、大气污染整治、土壤污染整治、养殖业污染整治、耕地林地保护和水土流失问题整治、污染防治攻坚战等7大方面25项具体任务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2024年,龙岩市环境空气质量实现全省六个“第一”,省对市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考核连续六年保持优秀等次。
坚持高质量赋能产业发展,持续做高金山银山。一是推进产业生态化。加大对有色金属产业、机械装备产业的改造,走智能化、绿色化、循环化的路子,以此带动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全力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数字产业,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加快重点工业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截至目前,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19.6%,降幅居全省第一。二是推进生态产业化。利用生态优势发展生态产业是龙岩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渠道。以优美生态环境为依托,整合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矿山遗址、特色农产品、动植物资源,分类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推进排污权、碳排放权等生态资源权益交易市场建设。构建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的前提下,“十四五”以来,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021年的112886元增加到2024年127065元,2024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21年增长12.6%,在全国20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中跃升首位。可见,龙岩绿色成色越来越高,而且经济保持持续增长。
坚持高标准共建共享,持续做好生态共富。一是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龙岩市通过自上而下的生态市、生态县、生态乡(镇)以及美丽乡村建设,城乡生态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就乡村而言,目前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5%以上。近年来,全市以“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为基本原则,分类开展美丽乡村庭院、美丽乡村微景观、美丽乡村公共空间、美丽田园、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的建设,让村容村貌显著提升。二是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龙岩市坚持问题导向,探索壮大村集体经济七种模式,创新推进“五票制”改革,积极推进“共富林场”建设,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解决资源环境利用率低、产业效益低、吸引投资难等问题,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21年的1.93缩小到2024年的1.80,而2024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是2.34。
市委六届十次全会吹响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探索革命老区共同富裕“龙岩实践”的冲锋号,在新征程上,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共富之路,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 “两山”理念扎根闽西大地,生态优势助力高质量发展动力更足。
(作者单位:福建古田干部学院、中共龙岩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