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论持久战》
■ 黄光礼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研读毛泽东的光辉著作《论持久战》,越发感觉该文与毛泽东在古田创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异曲同工,都是毛泽东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中国革命的伟大预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于1930年1月5日在古田给林彪的一封回信,信中预见了中国革命高潮必将到来,并作了诗一般的描绘:“中国革命高潮的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古田会议之后中国革命的蓬勃发展直到最后夺取全国的胜利,验证了毛泽东的预言。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讲演中预见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属于中国,但这是一场持久战,以生动的问答表明观点:“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7年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再次验证了毛泽东的预言。
其实,毛泽东精准的预言源于他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和坚定执着的战略意志。深入研究两篇著作的方法论,可以揭示毛泽东预言能够应验的内在逻辑。
一是科学分析敌我态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精辟分析了中国作为多个帝国主义争夺的半殖民地的特殊国情,认为“英、美、日在中国的斗争已到十分露骨的地步,蒋桂冯混战的形势也已形成,实质上是反革命潮流开始下落,革命潮流开始复兴的时候。”指出正是这一特点导致中国出现“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混战”和“小块红色区域在白色政权包围中存在”的独特现象。这一分析超越了当时党内盛行的教条主义思维,为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胜利道路提供了理论依据。《论持久战》全面分析了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和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指出:“敌强我弱”是现状,但“敌之强将被其小国、退步、寡助等不利因素削弱;我之弱可由大国、进步、多助等有利因素补充”。随着战争发展,双方力量将经历“敌优我劣——敌我平衡——我优敌劣”的转化过程,从而科学提出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二是深刻批驳错误观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批驳了当时湖南省委的盲目乐观和后来井冈山时期的悲观思想,如“当湘赣边界割据的初期,有些同志真正相信了当时湖南省委的不正确的估量,把阶级敌人看得一钱不值;到现在还传为笑话的所谓‘十分动摇’‘恐慌万状’两句话”......毛泽东认为这些观点只是看到了反革命力量的现象,而没有看到它的实质;批驳了“固守苏联模式”的城市中心论,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中心论。《论持久战》批驳了不符合实际的“亡国论”和“速胜论”,认为“亡国论者看敌人如神物,看自己如草芥;速胜论者看敌人如草芥,看自己如神物,这些都是错误的。”指出:“敌强我弱决定中国不能速胜,敌小我大决定日本无法吞并中国。”同时,既反对照搬国民党正面战场经验,也反对盲目模仿苏联内战时期的战略,提出了符合实际的夺取中国抗战胜利的正确的方针路线。
三是一以贯之的人民战争理念。《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认为:“在将来的情势之下,什么党派都是不能和共产党争群众的。”“我们三年来从斗争中所得的战术,真是和古今中外的战术都不同。用我们的战术,群众斗争的发动是一天比一天扩大的,任何强大的敌人是奈何我们不得的。”明确指出共产党必须争取群众,只要发动群众,中国革命一定能够取得胜利。《论持久战》提出了“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著名论断,阐明了人民战争思想。指出“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主张“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通过普遍深入的政治动员激发民众抗战热情,让日本侵略者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最终必然走向失败。
四是坚定如磐的战略定力。两篇著作都强调“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是正确的。”“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所以,相信“全国革命高潮将快要到来”。《论持久战》指出“中日战争既然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那末,就可以合理地设想,这种持久战,将具体地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第一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同时要求“尽可能大量地消耗敌人力量,同时保存和发展自己的力量。”坚定地认为“已经发动的抗战,必将因为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冲破一切障碍物而继续地前进和发展。”文章最后再次强调“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论持久战》进一步坚定了中国人民持久抗战的胜利信心,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和具体道路。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论持久战》不仅准确预见了中国革命与抗战的胜利,也是指导中国革命和抗战的重要文献,其思想价值超越时空。
(作者单位:古田会议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