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儿女 浴血南方抗日战场


位于新罗区东肖的新四军第二支队纪念馆。

邱德昌

抗日战争时期,有1200多名闽西儿女参加新四军二支队,他们在这支铁军中茁壮成长、浴血南方抗日战场,共同奏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斗争暨抗日战争胜利的洪钟巨响。

开辟江南抗日根据地

1938年3月1日,1200多名闽西子弟编入新四军第二支队部以及下属的三团、四团,从龙岩白土(今新罗东肖)出发,北上抗日。4月下旬,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率领由一、二、三支队侦察连组成的先遣支队挺进苏南前线作战略侦察,闽西籍参加战斗的有二支队侦察连及二支队侦察参谋王培臣、黄才胜和电台队江如枝等人。6月17日,先遣支队在江苏镇江昆仑山下的卫岗伏击日寇,毙伤少佐以下官兵40余人,活捉日军2名。1939年1月6日,三团一部在当涂博望镇杨沟村附近击毙日军20余人。第二日,三团、四团各一部于雁翅陡门伏击由水阳镇折返宣城的日军,击毙日军22人,伤日军11人,收复水阳。第三天,三团在江宁、溧水边界的横山地区,与“扫荡”的日军500多人激战5个小时,毙伤日军50余名。1月21日,粟裕率三团一部奇袭官陡门,消灭日伪军300余人。2月11日,第三团一部在高淳固城湖附近,毙伤日伪军70余人。17日,四团在苏南句容县郭庄庙镇击毙日军18人,全歼伪军一个中队。

1939年4月10日,三团、四团各一部在九龙山一带,与进攻宜城及高淳狸头桥之日伪军1300余人激战,毙日伪军40余名,击伤30余名。7月,四团在龙潭、仓头之间进行伏击,炸毁南京开来的日军军车一列,炸死、炸伤日军120余人。7月31日,四团在苏南溧水县曹村地区击毙日军11人,伤日军21人。8月14日,四团一部在宁杭公路上伏击日伪军,毁敌汽车一辆,毙敌11人。10月4日,四团在沪宁铁路龙潭至仓头间伏击日军,炸毁日军军车一列,毙伤日军118人,迫使沪宁铁路交通中断3天。1940年10月初,日军5000余人进犯云岭新四军军部,皖南新四军部队一、三、五团经左坑围困战、枫坑截击战、泾县争夺战等大小战斗数十次,共毙伤日军1000余人,粉碎日军“围剿”。

1940年2月,以原二支队机关为基础,组建了新的二支队及新四团,廖海涛(上杭人)任副司令员,王直(上杭人)担任二支队政治部副主任。新二支队所属警卫连中,三分之二指战员为闽西子弟兵。4月,老四团渡江北上后,新二支队在溧阳安中里重新组建新二支队新四团,以原二支队特务营和四团为基础组编成新的四团,全团1000余人,新四团后发展为十六旅四十六团。新二支队又成立了新三团、支队特务营和直属连队。新三团由二支队直属部队警卫连、教导队干部、老四团的老三营第九连编入和句容自卫团等地方部队组成。此外,有一批从闽西三年游击战走出来的老红军如廖堃金、周德利、王天明、赵连根、林根生、张和根等成为新三团骨干,长期在闽西游击的老红军熊梦辉任团长,熊兆仁(永定人)任参谋长,新三团后来编为十六旅四十七团,熊兆仁为团长,王直为政委。

1941年4月28日,在宜兴闸口,新二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六师十六旅(新四军所属部队编为7个师、1个独立旅),旅长罗忠毅、政委廖海涛,下辖第四十六、四十七团,独立二团。1941年11月下旬,新四军第十六旅旅部和苏南地方党政机关,在溧阳县塘马村进行军政整训。11月28日凌晨,遭3000多日伪军包围,为掩护地方党政机关人员转移,罗忠毅、廖海涛指挥二营和旅部直属特务连及地方武装共千余人杀敌500人,罗忠毅、廖海涛以及270名指战员英勇牺牲,牺牲的旅部特务连有三分之二的指战员为闽西老红军战士。据《新四军征战日志》载,新二支队成立以来至抗战胜利,开展了较有规模的战斗50余次,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多次的摩擦进攻,消灭近2万国民党顽固派;消灭日伪军近1万人。

苏皖支队江北显神威

1939年11月,陶勇率四团北渡长江,改称新四军苏皖支队,原二支队四团二营老四连(闽西南子弟)编入苏皖支队一营一连,一营长由长期坚持闽西三年游击战的老红军姜茂生担任,陈桂昌(新罗人)任一营三连副连长,原二支队四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邱相田(上杭人)担任苏皖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

皖南事变后,苏皖支队改编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三旅,渡江南下,于1945年1月进至浙江长兴县,整编为新四军苏浙军区第3纵队。1945年8月,该纵队向日伪军展开反攻,先后解放了安吉、梅溪、张渚、川埠、鼎山、蜀山、宜兴、黄池等24座城镇,歼灭了大批拒降的日伪军。11月,三纵渡江北撤,进抵苏北淮安,整编为新四军华中野战第八纵队,陶勇任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清任副司令员,伍洪样(上杭人)任副政委。下辖五个团,其中张云龙(永定人)任六十四团团长,张日清(长汀人)任六十六团团长,俞炳辉(连城人)任六十八团团长。整编后,第八纵队首先攻克了日伪军坚固设防的高邮城,俘日军大佐岩奇及以下官兵890余人,伪军师长以下3490人。接着挥戈北上,歼灭了陇海路东段拒降的日伪军,使山东和华中解放区基本上连成一片。这支部队自1938年7月挺进江南敌后至1946年1月,历时7年多,部队由新四军二支队四团(实际2个营)发展到一个纵队5个团,战斗计2900余次,歼敌32800余人。

为有牺牲留青史

新四军二支队中的闽西子弟,经过多年抗战烽火的淬炼,越来越多的人成为领导骨干,到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重组新四军军部时,除由鄂豫挺进纵队改编的第五师外,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的6个师,都有闽西子弟担任师、旅、团各级领导干部。其中师级以上干部有邓子恢、张鼎丞、陈丕显3人。担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第四师政委的邓子恢,参与领导了新四军的组建、整编、展开和扩大工作,参与津浦路东、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发展;担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员、第七师师长的张鼎丞,率部挺进苏南敌后,参与创建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担任新四军苏中军区政委的陈丕显,一直坚持在苏中领导抗日军民同日寇、汪伪军进行殊死搏斗,为创建、巩固和发展苏中抗日根据地立下了不朽功勋。此外,担任旅级以上干部的有新四军第七师政治部代主任王集成,新四军第二师第五旅参谋长张元寿,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参谋长黄炜华、政治部主任郭成柱,新四军第六师十六旅政委廖海涛、参谋长王胜等6人。担任团级干部的有邱相田、张云龙、阙中一、俞炳辉、张日清、廖成美、王直、熊兆仁、彭胜标、张元培、邱子明、王香雄、邱金声、梁国斌等30余人。闽西子弟从游击闽西南到纵横江南抗日,取得民族解放事业的伟大胜利,随后挥师长江南北,为新中国解放事业英勇战斗,孕育了一大批英雄人物,可谓将星云集。

新四军浴血南方抗日战场,1200多名闽西子弟兵牺牲了800多人,其中有不少是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团级以上干部有:邱金声,三团副团长,1939年2月在太平县病逝;王荣春,二支队民运科长兼三团一营教导员,1939年2月在江宁县云台山牺牲;黄庆余,二支队组织科长,1939年在奇袭官陡门战斗后返途中牺牲。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牺牲的团职干部有林高峰、雷炅、马森荣、雷根、郭义鸿、林开凤。廖海涛,十六旅政委,1941年11月在塘马战斗中牺牲;罗化成,二支队政治部主任,1940年2月病逝于江苏溧阳;黄才胜,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团长,1941年底在江苏南通仓场镇病逝;江如枝,新四军六师十六旅五十一团政治处主任,1943年11月在溧阳清水塘战斗中牺牲;雷茂才,新一旅科长,1943年在皖南作战中牺牲;徐凤初,六师十六旅供给部副部长,1943年9月在句容县牺牲;邱子华,浙东游击纵队政治部锄奸科科长,1945年2月在上虞作战中牺牲。

(作者单位:龙岩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