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坐火车


桥子

我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出生在长汀县的一个小山村,在那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只能窝在山里看山看云。

年少时对火车的印象主要来自乡村电影中的画面,特别是《铁道游击队》,游击队员扒火车、破坏日军交通线等场景,让人看了荡气回肠。读小学时,有篇课文讲述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负责修建京张铁路的事迹,我们由此感到自豪和骄傲。

年少时的梦想,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坐上火车仗剑天涯、行走江湖。读初中时,我曾搭便车去了趟100多千米之外的永安市,想能否有机会看到真正的火车,未能如愿,但听到了火车的鸣笛声,也是激动不已。

1987年我参加高考,被福建师范大学录取,终于有了走出小山村的机会。在省内,长汀离福州比较远,前往不易。这是我第一次远行,对前方充满着好奇与忐忑,想着未知的世界里该如何去面对,又充满着希望,这是实现个人理想走向成功之路。

9月初的一天,我开启去福州求学之旅。先从乡下坐班车至县城一亲戚家住一晚,第二天早上坐班车从长汀前往永安转坐火车,路上不少是蜿蜒曲折的山路,颠簸五个多小时才到达。在永安打工的堂哥到汽车站接我,吃过晚饭后陪我去火车站买票,从永安至福州的火车票5元4角,凭高校录取通知书半价。火车深夜一点多开,我在站里等候了五个多小时。

第一次坐火车,遇上上大学的高峰期,虽是深夜,依然人山人海,在对周围感到好奇的同时也有点紧张,双眼不停地向四处观望。随着一声鸣笛声,绿皮火车缓缓进站。为了上车,火车也顾不及细看。车门一打开,旅客们便蜂拥而上。堂哥买了一张站台票,帮我拎着一只木箱子。看此情形,堂哥说他先上帮抢个座位。他那时身强力壮,又有社会经验,很快拎着木箱子挤开人群上了火车。随后,我在如潮人群的拥挤中,被推着上了车厢。一上车,过道上都挤满了人,想往前挪都有点艰难,一时也找不到堂哥,心里干着急,只能一点一点往前移。

一声长笛鸣,火车缓缓地开出了车站,车厢里仍然不停骚动,没落座的在争执座位,坐好了的又在寻找同伴,呼来唤去。火车已开,我还没找到堂哥,他已下不了车,我心有些慌乱,只能继续往前移动。没过多久,在车厢的尾部听到堂哥叫我,他没有抢到座位,将他站着的位置腾挪给我后,说他去找别的地方,会在前方的三明站下车。没想到堂哥为了送我上火车,竟然耽误了下车,心里有点过意不去。

铁轨上的列车,开始加速行进。朝车窗外看,隐隐约约看到山峰、田野、村庄、河流,在飞速的视野里闪闪而过。轰隆、轰隆、轰隆,车轮与铁轨的摩擦声一直持续着,车厢逐渐安静,窗外安静,可我的心安静不下来:出行坐趟火车怎么这么难?幸好想到自己即将成为一名大学生,这点苦这点累也没什么。

列车在寂静的夜晚继续行进,随着凌晨时段上车的旅客少,下车的多,到南平站时,便有了座位。第一次坐火车,不敢大意,只是靠在座椅靠背上眯眯眼,始终绷紧一根弦:身上带的东西不能有闪失。

早上9点多,列车广播播报前方站点是终点福州时,我不时从座位上站起来,往车窗外望。车速终于放慢,经短暂的缓冲后终于停了下来,“福州站”三个大大的字凸显在站台。我一宿没怎么合眼,倒没有感到疲惫,拎起木箱,再一次被人群裹挟着向车厢门口走去。

穿过密集的人群,走出福州站,站前广场上人头攒动。不少院校设置了学生报到接待点,写有校名的横幅迎风轻飘,格外显眼。我来不及细看这个城市,便立即找到了福建师范大学的接待点。没等一会儿,就凑齐一车人。大家爬上了解放牌卡车,“呼啦啦”地往仓山区进发。卡车将我们拉到了师大14号楼前报到,从而开启了四年的大学生活。

第一次坐火车,留给我的感受是:拥挤喧闹,煤灰飞扬,但它也实现了我年少时的梦想。如今,时光已远去30多年,当年的绿皮火车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现在高速奔驰的动车、高铁给人们带来更为快捷、舒适的体验,但给我印象最深的依然是第一次坐火车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