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赖东武:
深挖森林“绿能” 释放共富“红利”
武平作为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策源地,始终坚持“三绿”并举、“四库”联动,系统推进集体林权制度“三多”改革试点,在造林涵水、兴林聚钱、育林扩粮、护林增碳等方面成效显著。在登高访谈过程中,赖东武分享了武平县深化“四库”联动实践,探索生态共富路的创新做法。
“自林改以来,分山到户政策让林农造林积极性高涨。”赖东武说,“通过持续推进科
学造林和精准抚育,累计完成造林95万亩。目前,全县森林面积达3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9.7%,夯实了森林‘水库’生态屏障。”
在激活森林“钱库”潜能方面,武平目标清晰、路径明确。“2024年林业总产值达99.97亿元,2025年目标破百亿。”赖东武表示,武平县坚持“以二带一促三”原则,重点发展紫灵芝产业。目前紫灵芝种植规模达4.56万亩,品牌价值18.25亿元。森林康养旅游蓬勃发展,森林人家数量全省第一,2024年森林康养旅游接待游客超347.8万人次。同时,创新林业金融服务体系,上线运行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目前已成功放贷 4548笔,累计放款8.68亿元;在全市率先建立林票运行机制,盘活2737亩山林资源,制发 704 万元林票,推动森林资源变资产、资金。
“我们通过引导规模经营,打造百万亩林下经济基地,不断丰盈森林‘粮库’。”赖东武通过一组数据展示成果:“目前,武平县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161.52万亩,形成了林药、林菌、林茶、林蜂、林下产品采集加工等11种发展模式,培育了紫灵芝、绿茶、蜂蜜等30多种特色森林食品。”
在扩容森林“碳库”价值方面,武平同样走在前列。参与制定《福建碳中和林认定及其碳汇计量监测方法》,在全省率先将其应用于“武平县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福建碳中和林项目”开发。创新拓展碳汇应用场景,实现重大活动碳中和;开创“林业碳汇+生态司法”机制,成功应用于生态损害赔偿案件,为森林“碳库”建设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武平经验”。
(龙媒体记者 刘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