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铸魂


方方公园内掩映于绿树丛中的方方纪念馆。通讯员 朱芳彬 摄

戴春兰

晨光初染长汀城,穿过烟火蒸腾的营背街,绕过东站,沿塔山山麓向上行走。树木青葱蓊郁,不知名的鸟儿幸福地歌唱,有三三两两的汀人攀登健身。石阶尽头,一座青石牌坊静静矗立,杨成武将军亲笔题写的“方方公园”四个大字在朝阳下闪闪发光,字迹如刀锋遒劲。这是老红军铁坚以暮年之力为战友方方筑起的纪念园,塔山7100平方米的山地无言托举起一段闽西的烽火岁月。

循山径深入,一座砖混结构的二层建筑现于苍翠之中。门楣上“方方纪念馆”五字乃杨尚昆同志墨迹,庄重里透出温厚。进入纪念馆,一尊铜像巍然屹立,方方身披大衣身姿挺拔,目光如炬穿透层林,仿佛仍凝望着他坚守过的闽西群山。作为闽西苏区重要领导人,方方曾在土地革命时期担任汀连县委书记、新汀县委书记,并在红军长征后参与领导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等职,是党和国家侨务方面的杰出领导人。铜像基座刻着“三年苦斗,伟大胜利”八字,那是1937年毛泽东要他转达对坚持闽西三年游击战争取得胜利的崇高赞誉。

步入馆内,凉意沁人。二楼展厅陈列着方方同志的生命轨迹:150余幅照片沿展线铺开,如一条时光长河。1931年秋,年轻的方方接任汀连县委书记,照片上的他身着粗布军装,眉宇间锁着闽西的烽烟。展柜里泛黄的《红旗报》是他编撰的革命火种,几枚生锈的印章、新汀县九个区苏的政令文书,实物与影像交织,映照出一个与长汀血肉相连的灵魂——他踏遍南阳、才溪、涂坊的阡陌,与乡邻们同插秧共挑担,把革命火种播撒到田间地头;在荆棘丛生的陡崖间风餐露宿,在昏暗的油灯下研究战略,他把血汗洒在闽西的山山水水间;在“肃社党”运动狂潮中,他面对“为什么越杀越多”的诘问,以清醒的良知抵御“左”倾错误路线的癫狂。门外松涛阵阵如战马嘶鸣,我恍惚看见方方率红九团在密林间疾行,身后是他们浴血奋战守护的宁静山河。

出纪念馆西行,山势渐陡,“解放亭”悄然立于道旁,六角亭飞檐翘角,石凳上苔痕斑驳,静默如无言的史册。眼前矗立着长方形巨石,正中书八个金色庄严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细读两旁密密麻麻的小字,这是闽西苏区独七团原老战士和部分遗属,为纪念解放长汀牺牲的原闽粤赣边纵队革命烈士而立。

闽粤赣边区是当时全国六大苏区之一,也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边区创建后,积极参与历次反“围剿”斗争,从物力、财力、人力和兵员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中央红军长征后,边区党政军民独立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真正做到“二十年红旗不倒”。

在解放战争中,闽粤赣边纵队不断发展壮大,先后解放了边区38个县(市),歼敌3.3万余人,为边区和闽粤两省的解放立下赫赫战功。特别1949年9月,时任独立第七团副政治委员罗欣,正在河田为解放长汀积极努力工作,被敌包围不幸被捕,在狱中宁死不屈,惨遭杀害,至今遗骸尚未找到,牺牲时年仅24岁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雄壮的歌声划破长空,我的眼睛忽觉酸涩:这些质朴的乡邻们,冲锋在血肉横飞的战场,直面残酷的死神。身边一排接一排战友倒下(就在刚才,他们还在一起有说有笑),生命是如此脆弱啊,他们内心是否不自觉地战栗过?可他们深深知道,自己是母亲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儿女的父亲,可为了不让暴烈的战火蔓向身后平静的房屋和庄稼,他们只有拼尽全力在浸满鲜血的战场上奔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直到朝着前进的方向倒下!

山风浩荡,汀江如银练穿城而过,层峦叠嶂高楼林立,街头人流如织商旅匆匆,校园里少年苦读,汀城人用追求幸福的特殊方式来告慰先烈们的在天之灵,为“红色小上海”写下最滚烫的注脚。

而方方公园静卧在青山怀抱中,犹如一枚钤印在岁月长卷上的红色印章。这些铁铸的信仰、火燃的青春,已在青山翠柏间沉淀为永恒的坐标,默默指引着后来者丈量大地、奔赴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