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水口,探访“红绿古”
■龙媒体记者 陈良锦 黄俊 章宸睿 通讯员 李势明
红军街上,“乡村文化会客厅”矗立中央,研学中心、顶芳酒肆、红糖铺子等门前红旗招展。行走在青石板上,两边水渠鱼儿成群。“红旗跃过汀江”主题馆内,讲解员忙着为游客讲解。红军渡口旁,汀水悠悠向南,白鹭展翅翱翔......
“水口村文化会客厅通过整合红色文化、生态资源与古村底蕴,探索出‘红绿古’三色融合的乡村振兴路径,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让水口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17日,长汀县濯田镇水口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兰其洪向我们介绍。
构建“1+N”文化矩阵
“‘红旗跃过汀江’主题馆采用‘幻影成像’技术还原红军渡江场景。开馆至今,据不完全统计,共接待了各级党校培训、中小学研学等200余批次。”濯田镇水口村工作队工作人员戴明金告诉我们。
据介绍,水口村以“红旗跃过汀江”红色文化为核心,构建“1+N”文化阵地网络,打造“红旗跃过汀江”教学点,包括主题馆、红军驿站、红色研学中心等设施,形成党性教育、红色研学、游客接待的综合平台。整合红军渡口、恒德堂药店旧址、红军井等红色遗址,修缮坪岭客家古民居群35处,新建渡口老街业态房屋15栋,形成红色教育、古村保护、生态体验的多元空间。
同时,联合长汀县委党史方志研究室立足闽西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智库”——党史方志驿站,充分挖掘“红旗越过汀江”等革命历史资源。与县委党校联合开发的微党课《红旗跃过汀江 红旗不倒》,在古渡口现场讲授,让学员在实景中感悟“18名船工历经5小时运送3600名红军”的壮举,感受“红旗跃过汀江”的历史回响。
奏响文化惠民“交响曲”
今年春节,水口村策划推出了首届“米行坝年货节”,吸引游客超1.5万人次。
“我们的活动以文化传承为主线,以传统节日为契机,让非遗真正融入乡村日常生活。”濯田镇宣传委员黄鸿茂介绍。
2024年以来,水口村文化会客厅通过“非遗+演艺”模式,对“闽西客家十番音乐”“二月二百壶宴”“六月六百鸭宴”等国家级与省市级非遗进行常态化展演,累计举办活动30余场次,服务群众3万人次,让文化传承可见、可感、可听、可触,奏响文化惠民“交响曲”。
去年,为纪念“红旗跃过汀江”95周年,毛泽东诗词主题书法展在水口村举行,共展出173幅作品;剪纸艺术家以汀江风貌创作红色主题剪纸,吸引游客参与,气氛热烈。水口村还通过承办中国农民丰收节、依托渡口老街等,开展农耕体验、亲子研学等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吸引客流。
推动“文化+产业”融合
“高峰期,大厅和包厢都满座,一天要接待300多人。”红军驿站老板陈仁昌说。顶芳酒肆的老板郑怀英在福州做精酿酒多年,去年她把全套设备搬到了水口,“这里有红色品牌依托,我有信心。”
村民陈水林忙着装修他红军街上的老房子,“预计8月底民宿就可开张。”他目前正打造的共享庭院,让游客可以不用付费,就能沉浸式体验客家风土人情,并以共享庭院为平台推广当地农土特产,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实现多方共赢。
据了解,水口村推动“文化+产业”融合,构建多元业态体系,发展红色研学、党建培训等业态。种植油茶600亩、槟榔芋400亩,发展光鱼养殖20亩,年产值超百万元;成立红绿生态合作社,村集体年增收5万元。推广“庭院+农家乐”“庭院+小集市”模式。
“目前我们正在打造‘红旗跃过汀江’水上特色旅游航道,将提升全域红色革命根据地与旅游观光资源,进一步带动和促进水口旅游、经济发展。”兰其洪介绍说。
记者手记
“红旗跃过汀江”,水口村致力打造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IP,把红色故事、非遗烟火与绿水青山织成一幅活画布,文化也被活化成村民增收的“庭院”、游客们研学的“渡口”。他们还通过“文化+产业”融合实现经济增收,非遗活化与古村保护并重,形成“红绿古”三色共振的乡村振兴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