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保丰感悟“院士精神”


龙媒体记者 莫志强 通讯员 俞晓芬

驱车从新罗区适中镇政府出发,不过三四分钟,便可看见“龙岩新时代文明实践谢华安院士基地”的指示牌,随后再往前一小段路,就到了一座名为“凝庆楼”的土楼,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遗传育种学家谢华安就是在这里出生和成长的。

记者慕名来到保丰村这一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土楼时,是7月15日,当天的一场喜雨将凝庆楼周边稻田洗得油绿,而午后的灿烂阳光又把“种粮就种福香占”几个大字照得金亮。谢小菊兴冲冲地赶来,再次自信地踏入凝庆楼,向群众和游客作讲解。年过六十的她,已记不清在这个乡村文化会客厅当了多少回志愿者。

从楼内的院士讲坛开始,到乡村振兴馆,再到水稻知识、院士科研成果、院士风采等展室,10个展馆(室)里充满了谢小菊清亮的讲解声。“谢华安从小就受到家族崇文重教的思想熏陶,立志成为一名对社会有贡献的农学家,要让大家都有一碗饭吃!”听着这位老村支委的讲解,看着展室门口挂着的谢华安心语:“我要帮农民多收三五斗”“我只是千百万杂交水稻育种工作者中的普通一员”,大伙儿不时点头,若有所思。

在这次聆听讲解的人中,有一位高大的小伙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就是适中镇的宣传干事黄志鑫,去年7月到镇里。尽管如今也是志愿讲解员,但他觉得学习不够,一有机会就向前辈取经。“这么大段讲解词能背下来?”“能,烂熟于心!”面对记者的疑惑,小黄咧嘴一笑。

从黄志鑫口中,记者得知,今年3月那段时间,一批批游客从附近的七彩蓝田景区过来时,他和小菊阿姨都忙得不可开交,特别是后者在凝庆楼与适中崇文书院之间多次往返。在相距约1公里的路上,谢小菊开着女式摩托“突突突”地来回。而风风火火的她,去年还重组了村文艺队,编创了不少歌舞节目。她坦言,讲院士,院士也鼓舞了她,她要通过自己的付出,让更多人学习“院士精神”。

即将离开凝庆楼时,市财政局驻保丰村第一书记刘旭如向记者透露,院士基地上个月刚被确定为“新罗区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实践基地”。“接下来要争创市级的!”刘旭如信心满满,“我们还要以被列为省级乡村振兴创建示范村项目为契机,对文化会客厅周边环境进行提升整治,打造集学习院士精神、体验农耕种植为一体的综合体验文化园!”

“院士精神”,保丰处处。就在离凝庆楼不远的崇文书院,还有一个院士馆,馆内谢华安与大家商议重建崇文书院的旧照引人注目。正是在谢华安捐资行动的感召下,崇文书院理事会会长谢天钟不辞辛劳,逐一上门拜访在外优秀乡贤,募集重建资金,得到热烈响应。如今,焕然一新的崇文书院已成为保丰乡村文化会客厅布局中的重要文化设施,它与适中文化园、保丰村党群服务中心、文天祥丞相垒一起,成为院士基地这个“1”之后的“N”。

边说着书院,谢天钟边打开微信,划动几下后,把手机向记者这边靠了靠,只见“全国‘四好’商会:适中青年创业商会”一行字跃入眼帘,脸上堆满笑意的他,接着又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自己带头创建的商会。不过,始终不离口的一个词是:“院士精神”。

谢华安身上体现的“院士精神”究竟是什么呢?这让人一路走、一路悟。当车子经过“福香占”稻田时,阳光洒进后车窗,记者随即在采访本上写下这样一行字:“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爱国爱乡、一心为民,务实谦逊、拼搏奉献,改革创新、勇创一流。”

记者手记

院士家乡行,思考“文化经”。念好“文化经”,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做且必须做好的事。因为文化是根和魂,根深才能叶茂,魂强才能体健。只有汲取富有感染力的文化精华,讲好能够感动人的文化故事,才能形成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凝聚乡村振兴合力,而“院士精神”就是这样的精髓。它告诉我们,在乡村振兴中,须注重挖掘精神内核,并且结合实际转化运用,才能有效实现文化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