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东、福建、江西四地

共同推出『中央红色交通线主题游径 』


中央红色交通线南方线路图

中央红色交通线入闽第一站:永定伯公凹交通小站

刘永良

上海是中央红色交通线的起点。2025年6月27日,“中央红色交通线主题游径发布仪式”在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中共一大纪念馆报告厅举行。福建、江西、广东等3省的文旅部门和革命场馆的代表共同见证这条横贯沪、粤、闽、赣的“红色血脉”以全新形式向社会公众呈现。

留住“红色血脉”的永恒记忆

中央红色交通线,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为打破敌人封锁、联通上海党中央机关与中央苏区之间的重要秘密通道,被誉为“红色血脉”。它无声,却贯通生死;它隐秘,却决定胜败;它微光,却照彻历史。

1930年,为加强与全国各革命根据地的联系,党中央成立中共中央交通局,开辟了长江线、北方线和南方线3条秘密交通路线。其中,由中共中央机关驻地上海,经香港、汕头、潮安、大埔、永定、长汀,抵达瑞金中央苏区的南方线,是持续时间最长、作用最关键、运作最为隐秘的一条。

这条蜿蜒长达3000公里的“中央红色交通线”,穿越敌占区,绕过特务追捕、民团封锁,交通员们日夜不停地传递信件、护送干部、输送物资进入苏区。据不完全统计,中央红色交通线共护送周恩来、邓颖超、刘少奇、邓小平、陈云、博古、聂荣臻、李富春、谢觉哉、李德等200多位领导干部转移到中央苏区,还运送了6000多担苏区紧缺的物资,同时传递了大量中央和地方的文件、情报资料。

从1930年到1934年红军长征前,中央红色交通线如同一条无形的血脉,悄然流淌于枪林弹雨之间,完整畅通达5年之久,在白色恐怖下摧不垮、打不烂,保证了在上海的党中央机关与中央苏区之间的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成为党中央和中央苏区的“千里眼”“顺风耳”,为中央苏区和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因此,毛泽东赞称:“交通线就像我们身上的血脉”;党史专家则称之为:“中央苏区看不见的生命线”。

构建“红色文脉实景图谱”

为加强中央红色交通线沿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联合广东、福建、江西3省文旅部门,共同推出“中央红色交通线主题游径”,推动早期革命文物保护与旅游传播深入融合,搭建起跨省红色资源联动的合作平台,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品质精神需求。

据悉,主题游径在内容呈现形式上大胆创新,运用数字化手段与沉浸式讲解,结合场景复原、声音影像、跨区域联合展览等方式,突破传统展示的局限,打破地域壁垒,系统整合了上海、广东、福建、江西4省(市)共24处核心革命旧址与革命场馆,将在沉浸式传播、研学实践、智能导览、区域文创联动等方面持续拓展,构建一幅纵贯南北、横跨城市与乡村的“红色文脉实景图谱”,实现资源协同共享。由“看得见”的遗址,转向“走得进”“听得懂”“记得住”的体验,让游客“行走在游径上,沉浸在历史中”。

在上海,线路涵盖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中央特科机关旧址、中共中央第一座无线电台遗址、十六铺码头等;在广东,串联起汕头交通站旧址、中法药行分号、潮汕铁路总务处、潮州交通旅社等一系列中转站,勾勒出交通线穿越敌区、联通南北的隐蔽网络;福建段则囊括了永定伯公凹、闽西交通大站永昌楼、上杭敦和堂、南阳红军后方基地等革命旧址,展现了红色交通在物资转运与干部护送中的重要作用;江西部分则以瑞金尚可居茶亭、叶坪中共苏区中央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等为核心,完整呈现中央苏区作为红色交通终点与战略枢纽的历史地位。

打造红色传播共同体

在“中央红色交通线主题游径”发布现场,“中央红色交通线主题游径场馆联盟”也揭牌成立。来自上海、广东、福建、江西4省(市)的30家文博单位、纪念场馆作为首批成员加入联盟,标志着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走出“单打独斗”,进入“集群共进”阶段,为跨区域红色文化赋能城市传播、文旅融合和国家记忆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未来,“中央红色交通线主题游径场馆联盟”将“以红色文旅融合为核心,以革命精神传承为导向”,围绕展览联办、资料共享、学术研究、讲解培训、数字文创等多个维度开展深度协作,推动红色资源跨区域共建共享,形成“联合+共研+共享”的发展长效机制,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红色文化传播网络。

当天,多家5A级旅行社代表,围绕“红色研学+沉浸体验”“红色线路+文化创意”等方向,发布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多样的旅游产品。这些产品聚焦家庭亲子、青少年研学、企业党建等细分场景,力求将交通线的革命历史转化为可听、可看、可参与的实践体验。

而就在6月26日,“重走‘中央红色交通线’——中共中央早期机关在静安(1921—1933年)全国巡展”在永定区中央红色交通线纪念馆举行。同日,上海市静安区与龙岩市永定区签署了“中央红色交通线沿线资源点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修缮、党史学术联合研究、红色文创产品开发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通过“资源共享、品牌共建、客源互送”,打破地域限制,推动红色文化从传统的“静态保护”向更具活力的“活态传承”转变,让“中央红色交通线”这条凝聚着革命先辈智慧与热血的“隐秘战线”更加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