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暖阳
■ 黄秀珍
当微风掠过窗棂,案头的党徽闪着光,心头一阵暖流。我轻轻拿起徽章,二十多年前入党宣誓的场景清晰如昨。那时我站在党旗前,父亲的身影在记忆里重叠——他曾是十里八乡交口称赞的党员,我默默视他为榜样,心里种下一棵小小的向阳种子。如今摩挲着徽章上的纹路,像触摸着岁月的年轮,那些在平凡岗位上奔忙的日夜,有了清晰的注脚。
记忆里的父亲总带着一身泥土气,却有着让乡亲们信服的力量。他会在暴雨夜穿过齐腰深的洪水转移群众,会把自家口粮分给断炊的邻居。十里八乡的人提起他,总要竖起大拇指,而他却在我十岁那年因公务车祸永远离去。我攥着父亲留下的党徽,觉得那红色像一团不熄灭的火。1997年,当就职机关首次开放干部入党时,我第一个递交入党申请书,在心里默念:“爸爸,我接过您的接力棒了。”
成为党员后,我把办公室的台灯换成了父亲用过的旧款。每个加班的夜晚,暖黄的灯光下,我整理着党建材料、策划着党员活动。担任支部宣传委员那些年,我总把学习计划做得像细密的网,每次党建检查材料都按年份、类别码得整整齐齐,图文并茂的档案袋常被当作范本。有同事笑我“太较真”,我便想起父亲常说的“党员做事要经得住看,经得起考验”。有次为赶制“五好支部”申报材料,我在办公室以夜继昼,看到材料袋上的红色印章时,忽然想起父亲背过的背包上那枚红色像章。
“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从精神文明建设到创城攻坚,从各类宣传工作到挂村扶贫,处处都有我的身影。最难忘挂钩新罗区岩山镇帮扶的日子:莱山村里的陈阿婆,媳妇残疾,儿子外出务工,孙子考上大专却没钱交学费。当我们把助学款送到她手里时,她感动得攥着我的手直掉眼泪。
工会工作像一团需要不停添柴的篝火。为了让职工当主角,我策划“三送三进”活动,每年带着演出队走遍厂矿企业、工业园区和社区。有次在机床厂的车间里,焊工师傅们脱下工作服,唱起自编的《车间号子》,飞溅的焊花与舞台灯光交相辉映,我忽然读懂了什么是“工人阶级的力量”。
那年策划“海峡婚博会相亲交友节”,1000多名单身职工挤爆了会场。我在人群里跑来跑去,帮着递资料、拍照片,直到深夜才发现鞋磨破了脚后跟。回家路上,手机不停收到职工的感谢信息——有个小伙子说在活动上遇到了心仪的姑娘。看着信息,那些熬夜做方案的日子,有了最温暖的回响。
端详着一摞摞集体荣誉证书、一个个组织奖杯,眼前浮现一次次聚光灯下登台领奖的荣耀时刻。那年收到全国职工“永远跟党走”感言征集优秀奖时,我把证书压在父亲的照片下。这些年写过的读书心得、做过的扶贫笔记、策划的活动方案,垒起来足有一人高,它们像无声的年轮,记录着一个普通党员的成长。
阳光在党徽上折射出闪亮的光——我知道,那是指引我不断前行的方向。其实每个党员都是一盏灯、一道光,在自己的岗位上照亮一方。就像父亲当年在乡间田埂上的身影,就像我曾在无数个夜晚加班的坚守,这些微光汇聚在一起,便是唱响中国的先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