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初心 闪耀龙潭


张颍 绘

连荣东

新罗区龙门镇龙潭村村口,一棵百年老樟树撑开如盖的绿荫。2025年的夏风拂过,驻村第一书记鲍平金站在树下,指尖抚过那些深浅不一的痕迹,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年轮。这位从机关走向田埂的共产党员,此刻正将新时代的初心故事,一笔一画续写在这部活的史册上。

老樟树遒劲的枝干指向苍穹,如同一个永恒的坐标——向下扎根泥土,向上追寻光明。鲍平金时常在此驻足,听老党员讲述“红军阿哥”借灶台煮野菜却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往事,看村民们用竹篾编织新生活的巧手翻飞。树影婆娑间,他读懂了共产党人最朴素的哲学: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为民是不变的初心。

龙潭村坐拥8000余亩葱郁林地,后龙山的阔叶林在阳光下翻涌着碧浪。鲍平金深知,这片绿海既是祖辈留下的生态屏障,更是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他踏遍每道山梁,鞋底沾满红壤,在竹林深处与老农探讨毛竹低改技术,在溪涧岸边同技术员规划生态养殖区。那些被汗水浸透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毛竹亩产数据、林下黄精种植要领、生态旅游线路规划。

“党支部带领,合作社带富”的发展模式在这片土地上抽枝展叶。鲍平金抓住“以工代赈”政策机遇,像绣花般精心设计“美丽宜居村庄提升工程”。废弃的村小学变身笋干加工厂,闲置的晒谷场建起标准化纸箱车间。当第一批龙潭笋干贴上“生态农产品”标签发往沿海城市时,村民们围着新设备又唱又跳,那场景恍若当年围着老樟树分田地的欢腾。鲍平金在机器轰鸣中微笑——这种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不正是新时代对“自力更生”精神的生动诠释?

五保户林阿婆的土屋里,墙上的老黄历固执地停留在1997年。鲍平金蹲在灶台边添柴时,火光照亮了老人珍藏的党员证,那抹褪色的红刺痛了他的心。“我老伴是生产队长,修水库时累垮的......”老人颤抖的声音里,藏着半部龙潭村的奋斗史。第二天,崭新的铝合金门窗映着朝阳安装完毕,光线穿过玻璃在老人脸上投下温暖的光斑。这束光,照亮的何止是一间昏暗的老屋?更是共产党人“不让一个群众掉队”的庄严承诺。

在龙潭村,这样的“心灯工程”随处可见:为残疾村民定制的竹编工作台、给留守儿童开设的“四点半课堂”、帮空巢老人安装的“一键呼叫器”......鲍平金带领党员干部绘制出“民情地图”,将每户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转化为帮扶清单。当辖区企业与特殊家庭结对认亲,当志愿者服务队穿梭在乡间小道,人们看到的是“精准帮扶”的现代治理智慧,更是“军民鱼水情”传统的时代延续。

2025年4月,龙潭村入选福建省第三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对象。喜讯传来时,鲍平金正组织“老党员讲党史”活动。80岁高龄的李大爷拿出党费证认真写下党费,新入党的竹编能手小陈展示着“党员示范户”牌匾,几代共产党人的信仰在这方天地间交汇融合。

“七一”前夕,鲍平金带着新党员在老樟树下宣誓。月光勾勒出远山温柔的轮廓,宛如母亲环抱孩子的臂弯。从机关到乡村,从案头到田埂,无数像他这样的驻村干部正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诠释担当。

古樟的新叶在晚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这片土地的百年变迁。而始终未变的,是那棵扎根大地的老樟树,是树下薪火相传的初心,是共产党人永远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赤子情怀。当新一天的太阳升起,鲍平金又将走向田间地头,他的身后,新时代的龙潭村如同雨后的春笋,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拔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