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红三十四师在连城蓆湖营
红三十四师师部驻地:蓆湖营沛如公祠
蓆湖营芦笙坝,当年朱德军长曾在这里向群众演讲。
■宋客 文/图
为粉碎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发动的第四次“围剿”,1933年3月按照中革军委命令,由福建军区指挥的独立第八、九、十师整编为红军第十九军,归红一方面军建制。同时将各县赤卫队编为独立团,把苏区和县军事系统划为宁清归、岩永杭、汀清连等三个军分区,构筑闽西苏区军民共同抗敌的堡垒。为统一指挥作战,发挥野战军机动灵活打击敌人的优势,1933年6月红十九军以及原隶属福建军区的红十二军和独立第七师统一整编为红五军团隶属的第三十四师,并在上杭旧县石圳村(潭)举行成立仪式,下辖第100团、101团、102团,总人数3000多人。红三十四师对外宣称红十二军团。
红三十四师由闽西地方武装编成。当年7月便加入由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滕代远指挥的东方军,开赴连城前线抗击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对中央苏区的进攻。在取得泉上、连城及朋口等一系列战斗胜利后,8月16日,东方军按照中革军委命令继续北上,经清流、归化,向沙县、顺昌、延平进军,开始第二阶段作战。而红三十四师则驻守连城,既掩护红三军团北上,也扫清闽西境内反动势力,并造成大军压境的态势,巩固南线。
蓆湖营是红三十四师师部和101团的驻地(102团在四堡休整)。蓆湖营位于连城县南,是今文亨镇下辖蒋坊、湖峰、鲤江、田头、南阳五个行政村的地域总称。蓆湖营,也称蓆湖洋,一说这里阔大的盆地平洋,水草丰茂,历史上曾以盛产用于编织蓆子的蓆草而得名,也传说这里四面青山拱卫,境内溪水潺潺,一眼望云,一马平川,无边无际,就像一块摊开的巨大的草蓆,故名。这里地处交通道口,达40平方公里的广袤地段,不但适合人居,更因为这里土地肥沃、生活富足、群众基础好,成为一处部队驻扎、休整的理想场所。
据时任红三十四师101团二营战士熊奎(永定县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在《红十二军三十四师在永安的作战经历》(中共永安市委党史研究室.燕江红旗[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3月,第56页)一文中回忆:红三十四师刚在上杭旧县石圳潭组建完毕,“开了运动会,结束后部队出发打上杭白砂,因有敌广东军阀一个团,白砂没有打下,部队即转移到连城配合东方军作战。三军团主力转移到连城朋口,在朋口消灭十九路军两个团。我们师在连城南面佯攻连城敌人,城里的敌人跑了。我们部队在连城蓆湖营,得到连城敌人逃跑消息之后,在黄昏时立即出发追击,三军团也追,一直追到姑田,天亮了继续追到小陶。因部队追了一天一夜没有吃饭,部队撤回到姑田。当时十九路军的粮站设在姑田,他们粮站的粮食成了我军的军粮。接着部队撤回到连城,三军团住连城、坑子堡一带,十二军住蓆湖营。”
东方军取得朋口大捷后,急需休整。滕代远,湖南怀化人,时任东方军政治委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据《滕代远传》(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77页)介绍:“8月4日回师连城姑田,东方军一面下达在连城休整部队的命令,一面上报方面军总部和中革军委,请求补充兵员,调配营团级干部,并说明休整和补充的时间约需二十天,到8月下旬才能开始向闽北进军,执行第二阶段的作战任务。”然而,敌情紧迫,当东方军各部正在连城休整时,中革军委和方面军总部即部署第二阶段作战方案,并命令东方军乘敌部署未完成之前,破坏其计划,打击将乐、邵武两翼,以争取以后决战更有利的条件。
据时任红三十四师101团一营三连文书王培臣(上杭县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回忆:“此后,红三军团全部以隐蔽行动北上,经连城、清流、归化(今明溪)、沙县去转攻南平、洋口、顺昌等地,并打了几个胜仗。而红三十四师全部由小陶西去又南下,经姑田、赖源、松洋去攻打万安(溪口),全歼万安保安团二百余人,以虚张声势,创成红军大部队南下去进攻龙岩之形势,以达到掩护红三军团隐蔽北上去执行新任务的目的。在万安几天后,红三十四师全部撤出万安,经梅村到达连城县城以南的蓆湖营休整。我三十四师101团团部驻在蓆湖营,其一营三连驻在蓆湖营东边几里路的一个小山村。”(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烽火岁月——王培臣革命回忆录[M]. 1998年6月,第33页)
走进蓆湖营这片辽阔的田野,但见绿水青山,阡陌纵横,一派田园风光。据田头村原党支部书记、长期热心挖掘红色文化的吴鸣先生介绍:“蓆湖营共聚集21个姓氏,有6000多人口,历史上是一个非常富庶的村落。1930年1月4日,红四军军长朱德就率红四军第一、三、四纵队在这里驻扎,并在芦笙坝向群众演讲,当地建立农会,建立苏维埃政权,建立有30多人组成的乡赤卫队。1931年,蓆湖营苏维埃政府各项工作更加出色。村里也办起了平民小学(育英学校),让少年儿童免费入学。妇女们纷纷剪掉辫子,走出灶台支持赤卫队、红军的各项活动。田头村将祖宗尝田会收藏的谷子3万余斤和1000多个银元捐给苏维埃政府支配,主要用于购置兵器、救济穷人、援助红军等开支。1932年以后,响应扩红号召,蓆湖营一批又一批赤卫队员参加红军队伍。”穿行在蓆湖营一幢幢古老的祠堂,便是1933年夏秋之际红三十四师休整的驻地。据介绍,位于田头村田东路36号的“秀拱湖峰”祠是红三十四师101团的驻地,相邻的“树光堂”是红三十四师101团专门抄写标语、文书的场所,“发余公老屋”是红三十四师101团战士休息地,“沛如公祠”是红三十四师师部驻地......
在蓆湖营的一条条巷道,仍有当年红三十四师休整时留下的标语。如“纪念国际青年节反对帝国主义进攻苏联”,署“红军十二军卅四师政治部”;“创造全国革命根据地”,署“红军VII军”;“实行三遵守”,等等。“三遵守”即指红军应遵守的守则:第一对敌人要斗争到死,第二要武装群众 ,第三要筹款帮助斗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