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出发


丁文清

长汀,这座深藏于闽西崇山峻岭间的古城,以奇崛之姿镌刻着历史的印记。千峰竞秀间,古道蜿蜒如龙脊,自盛唐开元二十四年(736)置汀州始,这座城郭便以州郡路府之尊屹立东南。千年城垣见证着开放与封闭的碰撞,时尚与古朴的交融。作为中央苏区核心要塞,它既是闽粤赣三省锁钥,又是红色长河中永不褪色的航标。三十年来无数次往复于此,皆因这座浸染着工运星火的圣地,始终与我所在单位血脉相连。当福建省工会联合会的红旗首次在云骧阁前猎猎招展,这座客家首府便成为八闽大地工人运动的燎原火种,劳动史诗从此在汀江两岸开启了新的篇章。

1932年春暖花开时节,在长汀一座名叫张家祠的院落,福建省工会联合会正式挂牌“营业”。70年后,又是一个春暖花开时节,我在水东街204号建筑物前久久徘徊,细细观察,这座清代穿斗抬梁式土木结构的客家祖祠,经过岁月的洗礼,依然静静伫立。古树前青瓦白墙上“福建省职工联合会”几个大字藏于斑驳树影中,步入建筑内,随处可见折射着历史的印记。作为旧址纪念馆策划人之一,我驻足聆听着先辈的声响,触摸着前人的足迹。

犹记得初次来此,旧址年久失修,晨曦里难掩暮色,沧桑中难掩落寞,只是从沾满灰尘的“劳工神圣”牌匾中找到一丝回光。百年前,正是在这个不起眼的院落里吹响了劳动号角,上演了劳工大戏,点燃了星星之火。在后厅的楼阁上,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刘少奇曾在此召开工人座谈会,调查工人运动,指导工会工作;在楼阁的另一个房间,曾住着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陈云,也就在那间不足3平方米的阁楼,他写就了《关于苏区工会的经济斗争》《怎样订立劳动合同》等调研文章,介绍闽西苏区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介绍汀州工人订立劳动合同的思想和办法。诞生于汀州的《苏区工人》将这一经验向全苏区推广,一石激起三尺浪。

2012年,刚当选福建省总工会主席的张先生,首站调研就选择长汀,他说,这不仅仅是“仪式”,更是“朝圣”。他在《驻足汀州抚初心》中写道:“诞生之地、出水之源、启明之星,皆为根本”,我理解的“根本”就是不忘“出生地”“出发地”。忘记或铭记,是两种选择,也是两种态度,更是两种立场,它会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前者因淡漠而盲从,因盲从而重蹈;后者因清醒而自觉,因自觉而坚定。

那年的旧址已经初步整修,厅堂敞亮了、牌匾油漆了、墙体加固了,厅堂中央恢复了成立时悬挂的马克思、列宁石印像。这所老宅在风雨兼程中保持着脱胎换骨的节奏,即使有一丝微光,也能生长出新的面孔与新的力量。而距旧址不远的劳模林,象征着劳动者的奋斗与成就,每一条根脉都向上生长,满山的树木,凝聚成这片土地长青永续,那一片片绿与那一片片红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历久弥新。

2021年6月,在福建省工会联合会成立90周年前夕,中央苏区工人运动史馆于龙岩正式开馆。我有幸参加开馆仪式,有幸与第一任福建省总工会委员长张思垣的后代张立万共同为展馆启幕。张立万系医学博士,近年来牵头举办了数百场职工公益健康活动。为职工谋幸福,成为张家人一项不变的职责,这是基因的传承,也是价值的再现。与张立万一起走进红砖墙与水泥灰共同构建的极简美学建筑,走进这所由工会联合会为第一篇章的中央苏区工人运动史馆,他说“仿佛也看到了祖辈们所亲历的、福建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历史场景”。地不老天不荒,岁月长又长。一代又一代人将红土地的过往与将来,化作了大树与土地最深沉的对话,足以告慰先行者的英灵。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2025年春暖花开,我又一次站在又一次经过大规模整修的旧址前,脑海中那个峥嵘岁月渐渐复活:水东街上客家祠堂里,纸业工、店员、手工业者、雇农、码头苦力、纺织女,人来人往,人如潮涌,人声鼎沸。在这里,他们懂得了道理,也懂得了反抗;在这里,他们获得了知识,也获得了温暖;在这里,他们找到了组织,也找到了方向。“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从此,他们走出了水东街,走出了闽西,走向了更开阔的世界。

穿越历史烟云,拂去历史尘埃,一次次走进长汀,一次次走近福建工会联合会旧址,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感悟到了工人运动“从哪里来”的密码、“走向何方”的路标。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何述往思来、向史而新,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命题。正所谓——“一切现在都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所有的记录、纪念与继承,皆是为了初生,也是为了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