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井”故事代代传
位于江西瑞金沙洲坝的『红井 』 宋客 摄
■ 赖抡新
江西瑞金沙洲坝,毛主席当年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井的故事脍炙人口,“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成为老区人民对毛主席的深情眷恋。
1933年4月,毛泽东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革军委从瑞金叶坪迁到沙洲坝,看到当地群众吃的是又脏又臭的塘水,便决心为村民解决吃水的问题。他亲自带人到村外寻找水源,但因距村庄太远而放弃,同时向群众宣传科学思想、破除封建迷信、解除群众关于打井会破坏“龙脉”的顾虑,带领战士和群众在村头成功挖了一口水井,群众从此用上了干净的井水。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离开瑞金后,国民党反动派反攻倒算,要填埋这口井,当地群众奋起反抗保护水井。反动派白天填埋,群众夜里挖开,双方反复“拉锯”,水井最终得以保存。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群众更是精心维护,并将水井取名为“红井”。
红井,是共产党人亲民爱民情怀的重要标志,也是共产党人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历史见证。一桩桩,一件件,那般温暖,久久传唱......
1931年夏,毛泽东经洋溪村的一座老旧木桥过绵江河的时候,木桥窄小,时值雨季,绵江河水位高、水流急,过桥摇摇晃晃很危险。毛泽东请来相关负责人商量,在小桥不远处兴建一座新桥,以方便群众过河。建造新桥的时候,毛泽东还常到工地察看施工情况、帮助传递木板。不久,一座装有栏杆的大木桥建成了,当地群众将此桥命名为“红军桥”。
1931年10月,毛泽东借住在叶坪村谢大娘家,发现房东大娘住的房间光线太暗,不能做针线活。毛泽东便把此事记在心上。次年,红军攻打漳州,便嘱咐红军部队购得“玻璃瓦”,为谢大娘的房间装上了透亮的“天窗”。
毛泽东在沙洲坝住的房子外面是一条路,他了解到夜里群众从这里经过,因天黑常感不便,便让工作人员在靠路的一面墙上开了一个窗口,晚上让自己屋里的灯光从窗口照出,方便群众过往。
1933年4月,在开展社会调查时,毛泽东发现沙洲坝的农田大多没有水利设施,只能种些旱作,群众收入低,生活难改善。茅屋家杨大伯有四个儿子,大的三十出头,小的也二十来岁,因家底薄都未成亲,一家人时常唉声叹气。毛泽东到杨大伯家的地里及周边走了几遭,说:“地是够肥的,如果有水,能种水稻呢!”便领着机关干部和群众在后山筑了个水塘,又顺着山势开挖水圳,哗哗的山塘水引进了杨大伯的田里。杨大伯种上了水稻,经过勤劳耕种,当年就有了好收成。年底的一天,毛泽东正在住处起草“二苏”大会报告,杨大伯兴冲冲地来请毛泽东去他家喝酒。原来,杨大伯的大儿子娶上媳妇了!毛泽东陷入了沉思:水对于农业真是太重要了!于是,提笔在“二苏”大会报告上加了一句:“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也应予以极大的注意。”此后,苏区各地兴起了一股兴修水利的热潮。
中央苏区其他党政领导及红军将士,为民做好事、办实事的故事同样被当地群众津津乐道、世代传颂。
1929年2月9日,时值大年除夕,从井冈山下来的红四军主力被国民党军一路追击,饥寒交迫,行军至瑞金大柏地,决心在此设伏痛击追兵。但当地百姓不了解红军,全躲进了深山。红军无处筹粮,只得从未知主人的地里、屋里找来米、菜,一时又无现钱,便以连为单位开具欠条,说明红军只是暂借,日后必定照价赔付。这一仗,取得了被陈毅评价为“自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的重大胜利。一个多月后,红四军重返大柏地,战士们挑着银元进村兑现欠款、赔偿战斗损失。世世代代哪见过这样的队伍?乡亲们交口称赞红军乃真正的仁义之师!1933年夏,毛泽东因从事调研工作,领导中央苏区的查田运动,再次回到了大柏地。面对昔日金戈铁马的战场,他触景生情,回忆往事,欣然命笔,写下《菩萨蛮·大柏地》:“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1933年4月,红军总司令朱德住在沙洲坝的乌石垅,发现红军家属刘才发姑一人带着孩子,靠种田和烙豆腐干过日子,生活比较艰难。朱德便经常光顾刘才发姑的生意,当起了小摊的“常客”,还与耕田队一道,亲自下田当“劳力”,帮助耕作。
1933年8月,红军总政委周恩来得知红军大学学员误砍了分给农民“私山”上的树木,当即约请砍树的学员谈心,要求学员们时刻关心、爱护群众,不能侵犯群众利益,并自我检讨没有尽到提醒、教育之责。学员们立马带上砍来的树木,到群众家登门道歉。
1931年8月,邓小平出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黄埠头村贫农黄木生,全家6口人,分得三亩五分黄土岗田,土质瘦又无水源,种红薯也只长根不结薯,一年下来收成甚微。邓小平了解到该村主持分田工作的是一个欺软怕硬、爱占便宜的人,便带着铺盖到村里住了下来,挨家挨户地了解情况,撤换了不称职的干部,重新组织农民按肥瘦、水源和远近均匀分配土地。黄木生激动不已,抓起一把黑土说:“这回我是真正翻身了!”
那时,不论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还是基层政府、普通共产党员,践行忠诚于党、服务人民的誓言,履行忠于职守的诺言,在苏区蔚然成风。
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奉命留守苏区打游击,并负责保管中共江西省委的全部经费,共13根金条及一堆银元、首饰,他用褡裢外加油布包着带在身上。突围时身负重伤,孤身一人在山洞里自己寻草药治疗、采野果充饥,过着野人般的生活。半年后伤好,他隐姓埋名,住破庙茶亭,以乞讨度日,苦苦寻找党的组织。谁也不知道这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叫花子,竟是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还身藏巨额财富。直到1937年,成立临时江西省委时,他才取下腰间脏兮兮的包裹,放在桌上,大家打开,金条、银元和首饰分文不少。人们难以想象,瘦骨嶙峋、贫病交加的刘启耀,竟然“腰缠万贯”,且身处绝境也未动用分毫。他说:“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