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合运动在闽西


图为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国际主义教育基地长汀工作站 陈炳林 摄

斗笠社旧址

蓝松英

中国工业合作运动(简称“工合”运动),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际著名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诺(美籍)、路易·艾黎(新西兰籍),和国内民主爱国人士宋庆龄、胡愈之、陈翰笙等共同推动下组织创办。1938年8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在武汉正式成立。1939年1月,“工合国际委员会”在香港成立。嗣后,为支援中国抗战,“工合”组织像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不到两年时间,遍布中国解放区和国统区。

闽西的工合运动在克服战时经济困难、支援长期抗战、争取国际援助,特别是在援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和抗日根据地建设中,发挥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抗战经济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长汀是福建开展工业合作运动的中心。1939年4月,艾黎以“工合”国际委员会执行联络员和“国民政府行政院技术总顾问”的身份,从赣州经瑞金来到了长汀。在国民党长汀县县长黄恺元的支持下,5月4日“东南区工合长汀事务所”在汀城修家祠正式成立,艾黎兼任主任。接着,艾黎收购了福州沦陷前搬到南平的一家机器厂和一家印刷厂,将工厂的全套机器40余部,如机器厂的发电机、鼓风机、车床、钳床、刨床,印刷厂的四开机、八开机、铸字机、画线机、各号中文铜模等,抢运到长汀。组建了机器社、印刷社和雨伞社,招收福州失业工人、难民70余人。随后,艾黎又将南昌沦陷前搬到赣州的一家染织厂的全套机器设备,全部买下运回长汀,创办了西门染织社。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至1940年秋,长汀工合社从开始的机器社、印刷社、雨伞社、染织社等4个工合社,发展至50个工合社,遍及城乡,社员600多人,认购股金23000余元(建社初期认股,以后增股未计在内),事务所贷款13万余元,全年产值达百万元。在城区,有弹棉社、铸锅社、油纸社、卷烟社、缝纫社、锯板社、文具社、南门纺织社、西门纺织社、西门斗笠社等。在农村,艾黎根据长汀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先后组建了13个农村纸业社、12个造纸社,每社社员10人,年各产玉扣纸300—400担;还组建了炼铁社、砖瓦社、榨油社和面粉社等。

当时,长汀“工合社”生产的斗笠和油纸,与瑞金“工合社”的麻鞋、宝鸡“工合社”的军毯成为抗日战士每天离不开的“三宝”。西门染织社使用夹纱机等先进技术设备,生产的产品色泽质优,物美价廉,深受群众欢迎;雨伞社生产的纸质、布质、丝质三种福州雨伞,畅销省内外。长汀特产玉扣纸,按大小平均年产六、七万担,远销广州、南洋一带。此外,有各种布匹、皮鞋、皮箱、肥皂、棉絮、纸张、五金制品、电镀制品等大小数百种之多的产品供应市场。

艾黎从南平抢运来长汀的印刷机器,是当时较先进的设备,加上汀城毛铭新印刷所原有的铅印器材,成为邻近十数县中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一个印刷社。全社有五六十个工人,其中许多工人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服务工农红军和苏维埃的,属共青团中央《青年实话》印刷所的,他们中的一部分是中共地下党员,对宣传抗日、宣传民族统一战线有很高热情,为抗日宣传起到重要作用。“工合”不以营利为目的,社员们积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团结一致为抗战和满足人民的需要而忘我地努力生产,决心为抗战的胜利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工合”组织很重视培训技术。1942年5月,长汀“工合”事务所举办了一次“工合社员学习班”,城区社员全部参加了培训,利用每天晚上的时间,学习了一个月。学习结束时举行了测验,发放结业证书。其间,还举办了作文比赛、演讲比赛、足球比赛等活动,晚上举行文娱晚会。通过培训,提高了社员对抗战的认识,学到了组织、管理和技能等知识,同时也扩大了工合的影响。

除了长汀,闽西连城也开展了“工合”生产运动。1943年,共产党员毕平非在参加了福建“工合”的视察以后,受命留在连城工作,在姑田(原为纸业改进社址)正式成立了“工合”连城事务所,毕平非兼任主任。事务所成立后不久,为了联系业务,办理纸张外运等事宜,在永安和南平两地分别设立了办事处。

连城手工纸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到了民国初年,手工纸品种日益增多,最高年产量可达十多万担,是连城的主要经济来源。在这些纸产品中历史上又以“连史纸”占重要地位。“连史纸”自明末清初以来,名声日蜚,在广东潮州一带及东南亚各国享有盛誉。但自从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以来,东南沿海一带海陆通道被日军封锁,纸产品无法出口。抗战初期物价飞涨,日产“洋纸”充斥国内市场,严重影响了连城纸产品的销路,使连城纸业一落千丈,面临急剧萎缩的局面。毕平非进入连城以后,在“工业救国”的口号下,得到姑田地方势力的支持,又获得国民党连城县当局的同意,公开批准成立了“连城县纸业协会”。这是“工合”连城事务所下属的第一个组织。之后,纸业协会人员分头在姑田、曲溪、莒溪、赖源等地发动纸业工人,恢复和新成立了13家纸业社。那时抗日战场上正处于宣传用品、纸张等极紧缺的情况。纸业协会便在“工合”连城事务所的指导下,改原来以生产连史纸为主,直接销往抗日战场。为了生产更多更好的战场适用纸张,在姑田还成立了一个实验工厂,研究和改进纸业生产,取得经验后即向各纸业社推广。纸业工人的积极性高涨,自愿为支援抗战作贡献。

“工合”连城事务所的工作人员大多数是共产党员。事务所主任毕平非进入连城后还从永定带来一些工人作为骨干力量,推动连城“工合”生产运动的开展。事务所指导员许静,出纳吴知茵,会计袁昌硕、张国治,技术员陈绍文、张伯桂,工程师陈绍平,办事员孙以平、张锡英,驻永安办事处主任杨学修,驻南平办事处主任陈文全等大多是毕平非亲自物色选调来的共产党员或进步人士。到了抗战后期,国民党顽固派,为了篡夺抗战的胜利果实,滥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毕平非、杨学修和陈文全等人均被捕入狱,“工合”运动遭到严重破坏。尽管如此,它在抗战时期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抹杀的。连城纸业工人在“工合”的旗帜下努力生产,为支援战争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工合运动在闽西开展期间,得到了中共组织的关怀,也帮助了党的活动。它们出色地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使命,在最艰难困苦的抗战时期,集抗战和人民之所需,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生产大批深受群众欢迎的手工业产品,不仅为抗日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援,而且解决了部分失业工人和难民的就业问题。抗战胜利结束后,各大中城市工业生产相继恢复,闽西大后方各地的“工合社”大部分解散,各区办事处、事务所相继裁并。长汀“工合社”由于其具有独特的条件,1946年后事务所仍继续工作,城区联合社、印刷社以及农村12个纸业社,坚持办到1949年解放,后来并入长汀县供销合作社。

(作者单位: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