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架起同心桥 厚植爱国民族情

——龙岩一中新疆班开展研学实践共筑民族团结情


整齐划一地挥动旗帜,演绎着革命年代独特的通信智慧

学子们化身为生态保护的使者

感受土楼夯土,血脉与文化的深度交融

龙媒体记者 卢丽宽 通讯员 丘志坤 张珊珊 文/图

“当我的手掌第一次触到土楼夯土墙时,那种粗粝温厚的质感突然让我读懂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意。”近日,在龙岩市教育局组织的“走进红色圣地 探究客家生态”研学实践活动总结会上,新疆班学生沙合娜尔·巴腾的发言引发共鸣。

此次由市教育局精心策划的研学活动,以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为支撑,组织83名新疆学子通过沉浸式文化体验,在闽西大地播撒下爱国团结的种子。

作为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实践,市教育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起“红、古、绿”三维研学体系。从金砂古镇的红色足迹到永定土楼的夯土匠心,从冠豸山的生态科考到跨民族的情感交融,每个环节都经过市教育局研学中心的专业设计。

市教育局将此次研学活动作为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从研学路线的规划到任务的巧妙设计,从非遗文化的深度体验到生动的情景教学,龙岩市教育局研学中心全程指导、严格把关,秉持“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公益性”的核心原则,致力于将研学活动打造成铸魂育人的“行走思政课”、民族交融的“连心桥”以及实践育人的“成长营”。

在金砂古镇,学子们沿着革命先辈们的脚步前行,感受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张鼎丞故居的残墙前,保家卫国的豪情与学子们青春报国的理想相互碰撞、共鸣。摩斯密码电报声中,历史与现实在这一刻对话,科技与信仰完美交织。学子们专注地破译电文,这破译的不仅仅是一串串字符,更是“革命薪火代代传”的神圣使命。他们整齐划一地挥动旗帜,演绎着革命年代独特的通信智慧,展现出“科技强国方能国泰民安”的时代担当。

土楼,作为客家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族精神。在土楼夯土墙下,学子们探索着建筑的精巧构造,寻觅着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领悟着匠人们的精湛技艺和执着匠心。当他们亲手参与夯土工艺时,掌心与泥土相触的瞬间,仿佛能感受到血脉与文化的深度交融。带队老师不禁感叹:“土楼是客家人的根,也是中华民族的魂,每一块夯土都写着‘团结’二字。”

而在冠豸山的丹霞奇观和石门湖的碧波潋滟中,学子们又化身为生态保护的使者。他们以地质科考为契机,描绘出生态保护的宏伟蓝图;乘坐游船,在研学中驶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彼岸。从认真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到积极发出生态保护倡议,从单纯的“观察者”转变为坚定的“守护者”,用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内涵,让民族团结的基因与生态文明的智慧在闽西山水间生根发芽、共生共荣。

“这次研学,我看到了革命先辈们的伟大,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明白了保护生态的重要性。不同民族的我们,就像这闽西山水间的万物,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我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骄傲,也更加坚定了我为祖国奋斗的决心。”新疆班学生才仁达西·德丽格尔提感慨。

此次跨越山海的研学之旅,以文化为经,以教育为纬,编织出了各民族青少年“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锦绣画卷。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耕“研学+民族团结”的沃土,以更加鲜活的课堂、温暖的实践和坚定的步伐,引领各民族青少年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携手共绘同心圆,同唱奋进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