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德 先生之风


詹鄞森

乙巳正月初二,邱炳皓同志赴天国做客了,享年87岁。逝世后,无数领导、亲友送来花圈,表示沉痛悼念。其中一副挽联“修身齐家治学传扬客家懿范,执教为政著文魂牵闽西山川”,总结他的一生。

作为报社编辑、文友,我更愿意用“君子之德,先生之风”8个字,织成一朵小花送他。

1939年邱炳皓生于长汀河田,小时候地瓜渣配稀饭为主粮的记忆,烙印极深。一句“富人靠养猪,穷人靠读书”,使他发愤读书改变命运。1963年他从福建师大毕业后,在龙岩一中当了6年老师。他笔杆子了得,后来当了龙岩市(县级)文化局副局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1984年底,改革开放伊始,各地急需人才,他从副处破格提拔为龙岩地委委员、秘书长。此后,便是10年的地委副书记。

1995年3月,邱炳皓调到福建师大任党委书记。他说,“我是来‘还债’的,主要想为知识分子做些事情,使他们能够专心教书。我一不要专车,二不要住房,三不评职称。我是主张专家治校的。”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直以来,邱炳皓以书为友,以书为师,显君子之气,书生本色。在他看来,读书是最重要的生活。他对自己最满意的地方,是勤奋,会用时间,专一求学。他认为,人的智商差别不大,就看有无持之以恒地用功,闲居足以养志,至乐莫如读书,灯火阑珊处,捧一册好书、几份报刊,飘然而乐。

“势似孤峰一片成,坐来疑有白云生”“毁誉不遑顾,正道敢直行。蹉跎经忧患,宦海几浮沉”。这是邱炳皓在纪念项南同志诞辰90周年之际,写在《不尽追思悼项公》中的诗句。邱炳皓平生最敬重项南,极为推崇项南为人、为官、为文之道,邱炳皓深感项南忠于党、忠于人民、光明磊落、廉洁奉公、严于律己的高尚品德。这也影响了他的人生之路,和他的为官之道。

邱炳皓本一介书生,闲时捧书在手,铺纸挥毫,舞文弄墨。他文笔老辣,书法臻致,偶吟诗作赋,出手不凡。他的《汀州赋》,洋洋洒洒,一气呵成,贯古论今,纵横捭阖。

邱炳皓退休后出了两本诗文集。他把中华旧体诗词存稿定为《远行余韵》,另一集《负暄随笔》。他说,“负暄”就是晒太阳。太阳底下取暖,浑身舒适自在。倘若夕阳篱下,一杯香茗在手,负暄闲坐,冷眼静观大千世界,谈古说今,讲禅论佛,评儒论道,其乐何极!

读邱炳皓的书,一字一句,有文采,有思想。人生有如登山,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奇境,有独登高处不胜寒的惆怅。只有不断攀登,勉力前行,才能在经历种种之后,独以闲适待之,算是“朝花夕拾”吧?集子中的多数篇章,是在他“处江湖之远”的晚年,追思“居庙堂之高”的经历,属于“负暄”闲谈式的沉思一得。

邱炳皓钟爱光耀千古的旧体诗词。爱其文辞凝练秀美,义理宏阔精深。由此,他的诗词也常常跨越时空,体验古人名人伟人的情感脉动,与之娓娓交流,陶冶意趣与情怀。读邱炳皓的诗词,有低吟浅唱,有慷慨悲歌。或如潺潺流水,惊涛拍岸,或如金石铿锵,春雨润物。真可谓妙语神契,酣畅淋漓。“居则在席,出则在囊”,成了他恒常生活方式与生命的体验。

作为作家,他早年的作品有散文、歌词、小说、戏剧、影视等,一路行来,他感受历史的辉煌沉淀,也经历风风雨雨。他说,在80多年的历史游渡中,所见所闻,足以令人激情荡漾,讴歌礼赞,或扼腕太息,心灵震撼。他把这些作品,收入了《履痕集》《龙川漫笔》等作品集中。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在报社发起了“我和我的祖国”征文活动。第一篇推出的,就是邱炳皓专访《读书改变命运,忧思更怀祖国》。

这里,我不妨摘录几段文字:

几架奇石、一壁图书、数卷书画,把一个文人的雅趣写了下来。

我们喝着茶、谈人生、谈艺术、谈创作、谈情致,不知夕阳之西坠,时间如水流逝。瘦高身材的他坐在茶几边,目光炯炯有神,笑语温和地开启了对退休生活的理解,让我们领略了他“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儒雅之风。

说他是学富五车的书生,形神兼备;说他是温文尔雅的长者,如坐春风。可是,你却很难把他和曾任重要领导岗位的官员联系起来。

夕阳无限好,莫道近黄昏。常言“人生七十古来稀”,在邱炳皓的身上,找不出与其年龄相匹配的沉沉暮气。“老年是人生最美好的季节,意味着成熟与收获,意味着新的开始”,邱炳皓说。

“老了退下来也是一种贡献”,他娓娓道来,让我们换了一种角度看待人生的桑榆晚景。

说到退休生活,邱炳皓认为:做到这三条,人生便不寂寞。一要有自己的专业,退休后能重新拾起,人有所长,便乐此不疲;二要有一群朋友,可以谈天说地、交流信息;三有一个爱好,打球、跳舞、画画、垂钓。我的雅好是玩石头。玩亦有雅俗之分,精粗之别,能够与时俱进,玩出文化,是为大雅。

邱炳皓用“三三制”为自己一生的轨迹着墨,他说:1/3从事教育,1/3挥洒文字,还有1/3从政。

“人的一生,总结起来,就这几行字。我的财富,就是3个孩子,一壁图书。一个人的追求,应该给世界、给老百姓做点好事,而不在于官大官小。”

“能闲世人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文学家张潮对闲的深刻诠释,是悠闲的最高境界。洗去铅华,终可在暖阳下惬意地读书品卷,负暄一把。闲非瞎闲,老有所为,晒太阳晒出厚重的《负暄随笔》,也是人生一得。

最后,他给我们抄录了苏东坡《定风波》的集诗二首,以表心态:“收拾雄心归淡泊,华发回首认本根。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埋首书丛惧迎送,无须奔走竟浮名。卅年宦海浑无恙,趁物游心惟求真。”

或许是苏东坡的淡泊,感染了同为书生的他,崇尚淡泊的本心,使他喜欢了苏东坡的词。

......

邱炳皓的儿子邱韬曾是我在报社时的同事,他说,父亲是一位肩扛家族重任的兄长。他在家排行老大,毅然扛起家庭重担,悉心赡养照顾父母,用心呵护弟妹,诠释“长兄如父”的至深亲情。他认为,父亲是一位情深义重的丈夫。与母亲相伴六十载,相敬如宾、相濡以沫,恩爱有加。他表示,父亲是一位睿智高远的长者,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子有方,使我们得以在学业和事业上茁壮成长。他始终是我们坚实的后盾,给予我们力量、勇气和指引。他还说,父亲是一位满怀慈爱的爷爷、外公。他对孙辈们的教育成长倾注了无尽的关爱与期望,如今,三个孙辈已在国内外知名大学深造与工作,他们的每一步成长,都凝聚着老人的期望与关爱。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长风浩荡,高风亮节。邱炳皓同志的崇高品德、优良作风、光辉业绩,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