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个有利于”为根本遵循 全力建好龙岩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吴珍平
一、“四个有利于”是全力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这为高等教育及学科发展指明方向。早在2001年7月30日上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就对福建省高校布局结构调整提出“四个有利于”的重要要求,即有利于现有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增强高等学校的综合实力;有利于调动省、市两级办学和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增强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四个有利于”的重要要求对于地方高校学科专业布局调整建设,尤其是对于如何把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急需要学科建好建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地方本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二、加强龙岩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根据前期调研显示,2024年前福建革命老区尚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点,省内此硕士点集中在福州、厦门等沿海区域,而当年龙岩市大中小学在校生总数超40万人,开展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党员干部培训及青少年研学年均超20万人次,因此在红色文化研究、思政课教师培养、干部培训、青少年素质提升等方面都亟待补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学历人才。龙岩学院根据“四个有利于”重要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加强建设,着力建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努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高地。经过不懈努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取得良好成效,2022年入选福建省一流应用型高校建设主干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福建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建设单位,2024年成功实现新增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龙岩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迎来新的历史起点。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路径
1.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凝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色方向
龙岩学院所在地闽西,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依托丰富厚重且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地域资源相结合原则,突出“红色”,凝练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央苏区建设、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闽西革命老区现代化建设、闽西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等研究方向,把研究领域定在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需求上,彰显地方本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价值与意义。
2.成立中央苏区研究院,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平台支撑
科研平台是推动学科创新和学术水平提升的重要支撑。龙岩学院通过成立中央苏区研究院,聚焦中央苏区历史与政策研究、中央苏区政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央苏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央苏区红色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化研究,促进本土红色文化的挖掘、研究、运用,形成具有创新性和实际价值的学术成果,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的学术转化。平台的建立不仅为凝聚省内外、校内外致力于中央苏区历史及红色文化研究者搭建科研交流平台,助力研究者理论素养和学术能力的提高,也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3.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人才支持
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要素,龙岩学院采取人才引育及团队打造等措施,不断优化师资队伍。一是建立长期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员;二是鼓励和组织教师参加各类高水平学术培训、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与教学能力;三是加强学科团队建设,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形成研究方向稳定、学术旨趣相近、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教科研团队,提高教师的协作能力,形成教学和科研的集体合力;四是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发展输送更多专业素养高、综合素质强、社会适应好的高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
4.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理论涵养
科学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和科学精神,以不断推出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为目标,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理论涵养。充分发挥高职称、高学历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不断充实科研力量,实现科学研究接续奋斗;加强科研团队建设,逐步提高科研团队协作开展科研活动的能力,合力攻关重大课题申报和课题研究。在国家社科、省部级课题申报前,邀请专家进行针对性指导,提高课题立项率。每年选派教师外出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红色文化等学术研讨会,邀请马克思主义理论、红色文化研究方面的知名学者作学术讲座,拓展教师学术视野。
(作者系龙岩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