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个人碳账户体系建设 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黄祺玥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下,我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这一目标不仅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部署,更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与使命。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居民的碳减排行为至关重要。近年来,“个人碳账户”的创新机制逐渐走入公众视野,它通过记录和激励居民的低碳行为,为推动全社会的碳减排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个人碳账户,像一个“绿色账本”,记录着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为,如节约用电、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并将其转化为可量化的“碳积分”。居民可以通过积累碳积分兑换奖励,如优惠券、礼品或金融优惠等。这种机制不仅让居民的低碳行为有了明确的价值体现,还通过激励机制激发了居民参与碳减排的积极性。然而,个人碳账户在推广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构建完善的体系,推动其健康发展。

1.数据收集与核算:精准记录低碳行为

个人碳账户的有效运行依赖于准确的数据收集和核算。只有精准记录居民的低碳行为,才能确保碳积分的合理性和公平性。然而,目前我国在居民碳减排行为的数据收集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数据来源分散,难以全面覆盖居民的各类低碳行为;不同地区和平台对碳减排量的核算标准不统一,导致同样的低碳行为在不同地方获得的碳积分不同,这不仅影响了居民的积极性,也增加了碳账户管理的难度。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收集和核算标准,确保碳减排行为的数据准确性和一致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推动各部门数据互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居民碳排放的精准监测。同时,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数据收集和核算标准的制定,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2.激励机制:让低碳行为更有价值

个人碳账户的核心在于激励机制,它通过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居民形成低碳生活方式。外部激励主要体现在通过碳积分兑换奖励,如商品折扣、优惠券、金融产品优惠等,让居民在经济上获得实惠。内部激励则更侧重于居民的心理满足感和社会认同感。当居民看到自己的低碳行为被记录和认可时,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和责任感,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低碳行动。

然而,目前的碳积分兑换机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居民的低碳行为,但种类相对单一,缺乏对居民需求的精准考量。为丰富激励形式,除了经济奖励外,还应增加精神激励和社会认可,如设立“低碳达人”荣誉称号、举办低碳生活分享会等,让居民在参与低碳行动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同时,企业和社会组织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开发更多与低碳生活相关的奖励和服务,让居民的低碳行为更有价值。

3.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筑牢信任防线

个人碳账户需要收集居民大量的个人信息和行为数据,这些数据的隐私保护和安全问题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我国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平台企业在数据保护方面的措施也参差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参与个人碳账户的积极性。

为筑牢信任防线,政府应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个人碳账户的数据保护责任和义务。平台企业要加强对数据安全的管理,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和安全防护措施,确保居民数据不被泄露和滥用。同时,要加强用户教育,提高居民对数据安全的意识,让居民放心参与个人碳账户的使用。

4.碳市场流通性:打通碳交易“最后一公里”

我国的碳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统一的碳交易平台,居民参与碳交易的便利性不足。信息不对称和监管不足导致居民难以准确判断碳交易的风险与收益,降低了居民参与碳市场交易的积极性。

为打通碳交易“最后一公里”,需要加快建立统一的碳交易平台,完善碳交易市场的规则和监管机制。政府应加强对碳市场的监管,确保交易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更多与碳交易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降低居民参与碳交易的门槛,提高居民参与碳市场的积极性。

5.政府统筹:政策引领与多方协同

政府在个人碳账户体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政策引领和多方协同,可以为个人碳账户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政府应建立统一的数据收集和核算标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个人碳账户的法律地位,加强对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监管。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参与个人碳账户的建设和运营,推动碳市场的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加强与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通过举办宣传活动、开展低碳教育等方式,提高居民对个人碳账户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同时,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发更多与低碳生活相关的服务和产品,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低碳选择。

6.企业参与:拓展应用场景与服务创新

企业是个人碳账户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平台企业和金融企业应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动个人碳账户的发展。平台企业可以通过拓展应用场景,如将碳账户与电商平台、出行平台、生活服务平台等深度融合,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积累碳积分。金融企业则可以开发更多绿色金融产品,如碳积分贷款、绿色保险等,为居民的低碳行为提供金融支持。

同时,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低碳服务。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深入了解居民的消费习惯和偏好,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低碳方案和激励措施。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合作与共享,实现数据互通和资源共享,共同推动个人碳账户体系的发展。

7.社会支持:营造良好的低碳氛围

个人碳账户的推广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媒体应加大对个人碳账户的宣传力度,通过专题报道、公益广告等形式,提高公众对个人碳账户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学校可以将低碳知识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低碳生活习惯。社区可以组织低碳生活主题活动,鼓励居民分享低碳经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此外,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团体也可以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开展公益活动、提供专业服务等方式,推动个人碳账户的普及和应用。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低碳氛围,让低碳生活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让我们携手共进,从个人做起,从点滴做起,积极参与到个人碳账户的建设和应用中来。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筑绿色低碳的美好未来。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