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市政协委员建议——
关爱农村老人 探索智慧养老
■龙媒体记者 刘玉荣 通讯员 麻小洁
老年人如何安享晚年,不仅关乎个体福祉,更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上一期我们关注到,在“家门口”幸福养老既是老年人的愿景,也是社会养老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市政协委员关注到,与城镇地区相比,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和资源配置不足、养老服务质量不高的现象更为突出。
陈俊宏委员介绍,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浪潮下,龙岩各地农村劳动力纷纷涌向城市,留守农村的老人因此失去了子女的日常照料。农村老年人口留守、独居、空巢比例明显提升,以家庭为单位的代际养老模式逐渐解体。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社会养老供给未能及时补充,导致农村养老服务供需之间出现较大缺口。
陈俊宏认为,农村老人往往还要承担繁重的劳动和教养孙辈的重任,甚至还要面临经济压力。“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够解决一部分治疗费用,但是患者自付部分对于拮据的农村家庭来说也是不小的负担。”陈俊宏说,很多留守老人不愿给子女增加负担,即使身患重病也不住院治疗。再者农村的医疗设施水平有限,这就导致在留守老人的群体中,很多人小病拖成大病,甚至整个家庭因病致贫。
精神慰藉缺失也是当前农村老年人的通病。陈俊宏委员痛心地说“白天坐门口,一日三餐难到口;白天看太阳,晚上数星斗,天天没盼头”已成了很多留守、空巢农村老年人的写照。
为此,他建议尽快采取措施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一方面,要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孝文化,营造更加浓厚的尊老敬老氛围。另一方面,要研究建设民间尊老敬老机制,探索完善邻里互助养老机制。
“互助养老成为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重要补充方式。”陈俊宏表示,国内一些地方已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养老新路径,龙岩各地可以进行交流、互相借鉴,积累经验并加以推广,促进全社会对农村老年人的关爱和支持。
不过,委员们也注意到,农村互助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专业护理人才不足、医疗资源缺乏、可持续性不强等。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类人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如何利用智慧养老赋能互助养老,弥补农村养老服务短板?
廖世鸿委员认为,政府应增加对智慧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通过提供资金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养老服务建设和运营中。他还建议,建立智慧养老技术应用示范基地,促进智慧养老服务的实际应用和推广。例如:现正推行的数字健康记录系统,可以收集和管理老年人的健康数据,包括医疗记录、药物使用情况等,利用互联网和通信技术,可实现医护人员对老年人进行远程诊断、监测和指导。这样可以减轻老年人就医的负担,也能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廖世鸿委员还建议,支持农村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进行信息化和数智化改造。同时,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数字养老服务队伍。开展数字化养老服务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数字技能,也提高老年人对智慧养老服务的接受度和使用能力。廖世鸿说:“未来,甚至可以引入类人机器人,在照顾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同时,作为陪伴者,与老年人进行交流互动,为他们提供精神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