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的古事
■ 赖珊盛
客家人的元宵节,在烟花的绚丽和震耳的鞭炮声中度过。
清晨,我来到连城县罗坊乡,山村笼罩在一层薄雾中,青砖黛瓦间炊烟飘散。站在罗氏始祖堂前,看着村民们忙碌地准备着一年一度的“走古事”。空气中弥漫着鞭炮的火药味和香烛的檀香味,混合着早春的寒意,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七棚古事在祠堂前一字排开,每棚古事由两名7至12岁体壮胆大的男童扮演,按戏曲装扮,一名扮领先的天官主角,一名扮护官的武将。而后每棚依次扮李世民、薛仁贵;刘邦、樊哙;杨六郎、杨宗保;高贞、梅文仲;刘备、孔明;周瑜、甘宁。轿台由木柱拼成方形框架,轿杆两根,四周饰以精美画屏。天官直立在一条铁轩上,腰间的铁圈在晨光中泛着冷光;武将端坐轿台,手笼长袖,目光如炬。这些七八岁的孩子,脸上还带着稚气,却已经肩负起传承客家千年文化的重任。
上午十时许,古事队伍开始巡游。锣鼓声骤然响起,七棚古事如快船起锚,驰向上罗村的街巷。抬夫们的号子声、围观群众的欢呼声、鞭炮的炸响声交织在一起,震耳欲聋。古事在狭窄的巷道中穿梭,时而倾斜,时而摇晃,惊险万分。
屋背山大坪上,古事开始围圈竞速。抬夫们的红马夹在阳光下闪烁,他们左三圈、右三圈,脚步越来越快。一位年轻抬夫的运动鞋磨破了,却浑然不觉,依然奋力奔跑。围观的人群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激动地挥舞着手臂,用客家话喊着加油。
最精彩的水上走古事在云龙桥下展开。当七棚古事一字排开后,抬夫们毅然踏入冰冷的河水中。尽管河水没至膝盖,他们却不减速度,奋力逆流而上。一时间,水花四溅,打湿了轿台上的画屏,却丝毫浇不灭他们的热情。我看到一棚古事的抬夫中,好几位年轻人脚下一滑,险些摔倒,旁边的同伴立刻伸手扶住,两人相视一笑,继续向前。
岸边的观众沸腾了,有人敲锣打鼓,有人燃放鞭炮,更多的人则是扯着嗓子呐喊助威。来自天南地北的摄影师们疯狂按下快门,记录这难忘瞬间。一位抱着孩子的母亲,将孩子高高举起,孩子睁大眼睛,小手不停地拍打,仿佛要将这热闹的场景永远记住。中午时分,走古事接近尾声。抬夫们大都被汗水湿透,却个个面带笑容。他们互相拍着肩膀,说着客家话打趣。
回望这场盛事,我忽然明白,走古事不仅仅是一场民俗表演,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些奔跑的脚步,承载着客家人千年的记忆;那些呐喊的声音,传递着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在这个春寒料峭的元宵节,罗坊村的古事依然在奔跑,带着客家人的坚韧与热情,奔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