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年
■ 刘桂平
蛇年春节,让我想起了故乡的年,那是岁月深处永不褪色的温暖画卷,承载着我童年最纯真的欢乐,蕴藏着浓浓的亲情与乡情,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始终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除夕,是故乡过年最盛大的日子。天还未亮,厨房就奏响了锅碗瓢盆的交响曲。父母早早起床,烧水做饭,洗菜洗碗,杀鸡宰鸭......准备那顿意义非凡的团圆饭。我最喜欢父亲做的红烧肉,色泽红亮,香气扑鼻,光是闻着,口水就止不住地流。
等孩子们起床后,父亲便拿上供品、香烛、鞭炮和一只大公鸡,带领我们到“公王庙”去祭拜,保佑全家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祭拜回来后,父亲带领我们贴春联,一副副春联贴在大门口、客厅门、卧室门、厨房门上,那鲜艳的红色,仿佛要把整个家都点亮。
母亲则在厨房里忙前忙后,准备各种丰盛美食,炸豆腐、炸黄焖肉、炸芋头丝等,她的手好似灵动的蝴蝶,眨眼间,一个个美食就摆满了盘子。
夜幕降临,屋内灯火通明,一家人围坐在摆满美食的桌前,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长辈们的声声祝福,兄弟姐妹的嬉笑打闹,让团圆饭的氛围格外温馨。
饭后,大家聚在客厅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邻居们也不时过来喝茶聊天,分享着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孩子们则迫不及待地跑到院子里放鞭炮。此时,村子里“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照亮了夜空,也点燃了我们心中的欢乐。
每年过年,父亲都会反复交代我,零时一定要起来“开门”,寓意大吉大利。待到凌晨12点,家家户户开门放鞭炮,霎时鞭炮齐鸣,响彻整个寂静的乡村。
大年初一,这一天是一年的第一天,春季的第一天,正月的第一天,所以称为“三元”。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为“三朝”。年初一,在我们客家有吃素不吃荤的习俗,意在祈福增寿。母亲一大早就起来炸红糖米粿和芋头米粿,煮豆腐、香菇、木耳、萝卜、冬笋、青菜等素食给我们吃。炸米粿和煮菜用的油,也须是花生油或山茶油。
那天早晨,孩子们起床后会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然后外出向亲戚朋友、隔壁邻居拜年。
在我们客家,流传下来很多关于年初一的禁忌。小时候母亲经常提醒我们,如不能洗澡,否则会钱财遗失外泄;不能扫地倒垃圾,以防把“财气”扫走;忌说不吉利的话;忌打碎器物......
正月初二开始,走亲访友是重头戏。大人们骑着摩托车,载着孩子们,提着精心准备的礼品,看望亲戚长辈,每到一处,都是热情的招待。亲人们围坐在一起,嗑着瓜子,喝着热茶,聊聊家常,浓浓的亲情在空气中流淌。
村子里还会举办热闹的庙会,还有打船灯、舞龙灯等应有尽有。参加表演的演员们粉墨登场,唱念做打,精彩纷呈。观众们看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跟着哼唱几句,孩子们则在人群中串来串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他乡纵有千重宴,不抵故乡一碗粥”“他乡纵有当头月,不及故乡一盏灯”......故乡的年,没有大城市的灯火辉煌,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最质朴的欢乐,它就像一坛陈酿的美酒,越品越香,让人沉醉其中,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