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关于两岸文化交流重要论述逻辑探析


俞如先

2024年10月15-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增进台湾同胞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论述,要求我们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的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中的“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是指通过完善并落实有关制度和政策,促进两岸的文化交流,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量的积累、变化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中的“三个认同”,则是在两岸文化交流走深走实,于量的积累、变化的基础上,达致超越差异质变的认同提升,即提升到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的一致性表达的层次上。新时代,两岸融合发展表现为两岸在经济、社会、文化领域实现彼此协调共生,是两岸同胞对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一致性表达和彼此心灵契合的构建过程。也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关于两岸文化交流重要论述体现了质量互变的规律,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原理,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依据。

二、中华文化的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论述其实也是文化自信、制度、政策的连续性、效果显现等的有机统一。

文化自信体现于强调“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要求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2024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马英九一行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两岸同胞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自觉做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弘扬者。”

制度、政策的连续性体现于一如既往“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坚定不移创造有利条件,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展现了祖国大陆致力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诚意与耐心。

效果显现体现于“增进台湾同胞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的目标。这是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归宿点。社会认同能够建构国家的利益与安全。持之以恒推进两岸文化交流,必定能够有力冲破台独势力设立的重重障碍,有效唤醒台湾同胞的“三个认同”。

众所周知,记录孔子及其高徒日常教学生活点点滴滴的《中庸》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典籍。《中庸》认为:“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这一表述揭示了以“诚”引领“德行”,并一如既往、长久坚持应有的“德行”,最终效果得以显现的逻辑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中,关于两岸文化交流重要论述文化自信、制度、政策的连续性、效果显现的路径,同《中庸》所阐发的由“诚”引领的这一逻辑路径高度吻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论述具有中华文化深刻的逻辑。

三、闽台客家文化交流历史的逻辑

闽台客家文化生生不息的交流,使闽台客家文化融合发展的内涵不断丰富。

共同的信仰权宣示方面。继2010年12月武平县岩前镇狮岩均庆寺定光佛金身巡游台湾后,永定区大溪乡关帝庙的关帝神像也加入了巡游台湾的行列,于2017年10月5日至13日前往台湾绕境巡台。共同的信仰交流机制订立方面。长汀的汀州地母庙首创设立办事机构的形式,便利两岸的制度化、常态化交流,于2015年8月2日在汀州地母庙设立长汀联络处,以促进两岸道教文化的交流及传播。

闽台客家文化生生不息的交流,也提升了闽台客家文化融合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如共同信仰形态的传承方面,2024年11月,在武平县岩前镇均庆寺举行了服务世俗修行的第三期禅七活动,台湾花莲力行禅寺的慧门禅师再次到场主持,还迎来了台湾金门的两位世俗信众参加活动。这一活动为闽西客家民间信仰服务闽台客家文化交流,服务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开拓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路径。

闽台客家文化生生不息的交流提升了闽台客家人的“三个认同”。如国家认同方面,2018年6月24日,首届海峡两岸客家关帝文化交流暨第五届关帝民俗文化节在永定区大溪乡隆重举办,台湾云林四湖参天宫向关帝庙赠送了关公像,随赠的神像披巾上书有“护国佑民 合境平安”的吉语,表达了台湾同胞对共同国家的认同。

闽台客家视域两岸文化交流的历史,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地位,唤醒台湾同胞“三个认同”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论述,具有闽台客家文化交流历史的逻辑。

(作者单位:福建古田干部学院 中共龙岩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