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美食


谢晟

北方以小麦为主食,面饼、馍之类便司空见惯。南方则以大米为主食,米果、米糕等米制品则飘荡在大街小巷。但一个藏在崇山峻岭中的闽西小镇适中,却流传着北方的面食——空壳饼。空壳饼的名气很大,几乎成了小镇的代名词。

外乡人好奇,我也好奇。想去寻找答案却无从考证,空壳饼薄之又薄,也许在南方面粉物以稀为贵吧。简单的东西往往意味深长,空壳饼就是这样。两块薄如饺子皮的圆面皮简单叠在一起,中间刷上一层薄薄的红糖浆,稀疏撒几颗黑芝麻,在炭火中烘烤即成。讲究点的,糖浆里加些磨碎的野生金豆干,那就算是加料饼了,也因这几片金豆干,让空壳饼带上甘甜的山乡滋味。

烘烤空壳饼是个苦力活,在没有电烤箱的年代,全靠木炭烘烤,不管严寒酷暑,都得守住灶台,木炭必须烧透才能开烤,进烤膛的木炭还得摊得均匀,才能保证每个饼胚温度一致。文火慢烤是酥脆的秘诀,考验的是耐力与体力,不断翻动饼胚,让它在炭火中沉淀烟火的味道。因饼皮薄稍有不慎就会烤焦,所以在烘烤的过程中必须全神贯注。

烘烤时,两片薄饼皮会相互分离形成一个个小空鼓,这也是“空壳饼”这个形象称呼的由来。饼脆脆的,带着面皮焦香味,中心的红糖浆烤得焦红焦红的,咬一口,“嘎嘣”一声,在嘴里碎裂,那甜丝丝融化的感觉是如此满足。

适中人性格耿直,生活中方言也颇有风趣,老乡在路上打个照面,一个问:“今年年景如何呀?”另一个答:“甭提了!又是一个‘空壳饼’。”淘气的孙辈上学,爷爷也会追着叮嘱:“要认真读书呀,不敢考个‘空壳饼’哦!”乍一听,空壳饼倒是个贬义词了,这是家乡人借用它外形的戏谑称呼。真正重要的是,在适中只要有好事发生,空壳饼是必备礼品之一,千百年来,空壳饼就是好事、喜事的象征。

家有婚庆大喜,送饼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礼仪,喜庆人家早十天半月就叮嘱饼家,别忘在每个空壳饼上印上大大的红双喜字。欢欢喜喜提着香篮送到各家各户,让街坊邻居分享喜庆。老人做寿,空壳饼印上大大的红色寿字,几个儿子几块饼,几个女儿几枚红米粿。逐户分送,空壳饼上叠着桃形红米粿,寿比南山,吉庆无极。这是家乡亘古不变的风俗,要是送寿礼时家里没人,儿女们将空壳饼和红米粿放在灶头上,主人回来,很容易就猜到是哪位街坊逢一大寿了。空壳饼就是这样,带着岁月的味道,缓缓走过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

适中的游子远行,包囊中总少不了一袋空壳饼,只要包装严实可以存放好几个月,在那交通不便的年代,空壳饼是旅途中充饥的必备品,人在他乡异地,更是思念家乡时的一剂良药。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品质提高了很多,物质也更加丰富了。空壳饼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在繁华喧闹的城市中,吃一口空壳饼,心中满是家乡的温暖,思念如潮水般涌来。漫漫心灵征途中,缺的也许正是一块空壳饼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