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冬日暖阳温暖你心
■ 刘桂平
清晨,一缕阳光从窗户的缝隙中照射进来。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窗,冷风迎面扑来,尽管脸上有些许寒意,但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反而有种暖意融融、舒畅淋漓的感觉。
望着东方初升的太阳,看着远处雾气缭绕中的高楼大厦,还有大街上匆匆而过的人群,我思绪飞扬......记得小时候,家乡冬天是寒冷的,但记忆却是温暖的。每到冬天,霜降大地,草地、屋顶、树枝上到处都铺满厚厚的霜,一片白茫茫。
小水沟里、稻田里都结上了冰,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那时,我在离家不远的村小学读书,每天早上八点前有一节早读课,大家在各自教室里朗读或自学。由于天气太冷,同学们都被冻得脸红手僵,脚下凉飕飕,根本坐不住,所以效果一般。语文老师是一位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人,性格开朗幽默,很快与大家打成一片,每次轮到他值班,都会带领我们一起到教室外面的阳光下早读。
我们每人带上一条板凳,拿着书本,在他的带领下,来到学校的操场上,按照组别排成四排坐着。于是,我们就在空旷的操场上大声朗读,不时引得路人驻足观看。那几年的冬天,我们都非常期盼能够轮到他值班,因为只有他会在冬日暖阳下带我们到室外早读,让其他班级的同学好生羡慕。
七八十年代的客家农村,没有什么取暖设备。一到冬天,尤其是下雪天,大人们就会带上小孩集中到祠堂烧火取暖。此时,大人小孩都会带一个叫“火桶”的取暖物,因其外形像挑水的木桶,用于盛火,故命名为“火桶”。火桶内装有一个耐火的泥钵,将灶内未烧尽的火炭,用铁铲夹入钵内,盖上炭灰,使它不会快速燃尽,一般可持续使用4个小时。当热量不足时,可用小棍棒撬一下,又可以暖很久。
有太阳时,大人们也会提着火桶,三三两两聚在祠堂的屋檐下聊天、晒太阳,孩子们则在暖阳下玩冰块。那时的阳光是温暖、舒服、妩媚的,让人无比享受,欲罢不能。
如今,农村的家家户户都有了各种取暖器、热水袋、空调和电热毯,再也不用担心寒冷的冬天了。每年春节,我都会回老家过年,偶尔还会看到有老人用“火桶”取暖。此时,便会想起小时候冬天在老家的日子,心中总会涌起万般感慨。
人到中年,离开家乡多年,一路风雨走来,尽管道路曲折,磨难重重,但总有一些美好如家乡的冬日暖阳般,适时地照进我的世界,给予我无限的温暖与希望,激励着我奋勇前行。愿我们都能珍惜这冬日暖阳般的温暖与慰藉,在忙碌的生活间隙,停下匆匆的脚步,静下心来,聆听内心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