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薪火相传育桃李 三代共筑教育梦
——记“龙岩市教育世家”江晓鹏家庭
教育世家江晓鹏家庭
■海峡教育报记者 张烨 文/图
“我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从小耳濡目染,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是我藏于内心深处的梦想。”近日,武平三中教师江晓鹏谈及与教育的渊源有感而发。
据江晓鹏介绍,他的家族从祖父到父亲、伯父均为教师出身,立足三尺讲台,在浓郁的教育氛围下,光荣的教鞭传到了第三代,他与妻子、堂姐、堂哥、堂妹、嫂子都投身教育事业,一家三代涌现出了9位人民教师,教书育人是他们三代传承的情怀与梦想。
祖父江质忠
新中国的第一代教育人
江晓鹏说,祖父江质忠1922年出生,毕业于长汀师范,1949年正式入编上杭县教师队伍,在上杭县庐丰畲族乡横岗小学教书,教龄30年,1979年退休,已故多年。
在新中国教师队伍中,祖父江质忠当属第一代。当开国大典的礼炮结束一个旧时代的时候,他服从组织安排,留在家乡上杭县庐丰乡太古小学教授语文。退休后,祖父江质忠考虑到当时庐丰教师队伍紧缺,他主动发挥余热,在横岗小学继续任教8年,充分发挥了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
“要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要兢兢业业、踏踏实实。”这是江质忠常常教导子女的话,他的一生有顺境也有逆境,但从未放弃自己的教育理想,尽职尽责、任劳任怨,他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学校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光与热。
“在我祖父去世多年后的今天,乡间还偶有老人谈起我祖父热心教育的事迹,可谓流芳久远。这已然成为我们第三代子孙献身教育事业的无穷动力。”江晓鹏说。
父亲江友桢
艰苦奋斗的第二代
江晓鹏的父亲江友桢,1958年出生,1979年开始辗转在上杭县庐丰畲族乡各小学校教学,至2018年退休时,已坚持从教达39年。
在江晓鹏的印象里,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是父亲最艰苦的一段时期。这期间父亲在上杭庐丰元里村小担任教师,整个学校只有一到三年级,都在同一个教室上课,父亲是唯一一名教师,他需要负责包括教务在内一切事务。
“如果选择教育就选择了清贫,要踏踏实实教书,不要想着升官发财。”江友桢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工作上,江友桢在从事语文教学的同时,兼任了数学、美术、音乐、体育等各项教学工作,学校缺乏教具就自己动手制作,教室简陋有时候需要自己动手修补。在生活上,自己种菜,自己挑水,一切自力更生。江友桢还曾长期兼职学校会计等工作,在江晓鹏眼里父亲是名副其实的多面手。
江晓鹏说,父亲是一个豁达且乐观的人,即使条件再艰苦,他依然笑对生活,儿时的江晓鹏常常看到父亲为学生和村民们演奏二胡,在歌声中给大家带去欢乐和汲取前行的力量。
“择一业而终一生。”几十年来,江友桢始终坚守在农村教学一线,是当地有名的教学能手。一沓沓荣誉证书和奖状装了满满一袋子,这是对江友桢勤恳教书育人的认可,更是江晓鹏内心深处永远的自豪。
江晓鹏夫妻
“以校为家”的第三代
身为家中第三代的教育者,江晓鹏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踏上了这条教书育人的道路,转眼间已走过了十六个春秋。
“这是我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十六年,也是我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磨砺、自我提升的十六年。”江晓鹏说。
“教育就是唤醒与陪伴。”这是江晓鹏在教育思想上始终坚持的信念。他说,教育的本质在于点燃学生内心的火焰,陪伴他们成长,而非简单的知识灌输。因此,在课堂上,他力求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现知识的魅力。
“每一个学生的未来都寄托在我的肩上。”在教学工作中,江晓鹏肩负着五个班级的历史教学任务,并兼任其中一个班级的班主任。面对繁重的任务,他从未有过怨言,精心备课,用心上课,努力将每一节课都打造成学生喜爱的课堂。除了课堂教学,他还尽心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鼓励他们参与各种历史竞赛和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见识,提升能力。
作为班主任,江晓鹏始终秉持着“以生为本,以校为家”的理念。他说,“班主任不仅是学生的教育者,更是他们的朋友和引路人。”因此,江晓鹏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动态,用爱心和耐心陪伴他们成长。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上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
在教育的道路上,江晓鹏结识了同为教师的廖雪梅,并与之喜结良缘。妻子廖雪梅自2018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较为偏僻的武平民主中心学校担任小学语文教师。她扎根于武平这片土地,深知教育对于农村孩子的重要性,即便面临环境艰苦,从未有过一丝抱怨,与丈夫一道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教育初心,矢志不渝。
“教育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责任和使命。十六载年华弹指一挥间,我依旧站在教育的道路上,延续着的父辈的教育梦想。我会继续坚守自己的教育初心,用爱与责任为学生们撑起一片蓝天。”江晓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