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官庄,官员往来必经之庄
官庄集镇 蓝善祥 摄
■林汉扬
地名作为世代流传下来而反映一地品格的特殊信息系统,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留存着人们对特定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独到认识。了解上杭官庄地名的由来,对研究官庄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史大有裨益。
“官庄”地名由来的主要类型
官庄作为地名,全国约有250个。据网络及史志资料,不同地区的官庄有不同的来历和含义。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因建村于官府管辖的庄田。二是因置官驿得名。三是源于村里出了大官。四是因定居或驻留过重要官员而得名。五是官姓的聚居地。六是由其他村名更名而来。
以上种种,除占比极少的第六种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与“官”(官府、官员、官姓)有关,这是官庄地名由来的普遍性特征。
上杭官庄地名产生的时间分析
据宋开庆元年(1259)《临汀志》:宋淳化五年(994)升上杭场为上杭县时,今官庄乡境域为安丰上里。据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上杭县志》:明洪武十四年(1381),今官庄乡境域隶平安里,平安里所属的乡村包括官庄、蓝屋、回龙、鬼湖(今贵和、福泉一带)和钟寮场、财溪、旧县等。这是志书记载的官庄最早地名。明成化十年(1474),增置官庄铺。官庄地名第二次出现在该志。
志书的上述记载表明,官庄地名可能产生于平安里设立前后,最迟也是在官庄铺设立之时。
这使我联想到流传时间长、流传范围广的“官庄建制于元顺宗二十年(1352)”之说。虽然此流传不符合历史事实(参见拙文《上杭官庄建置沿革与地名由来》,载2024年7月25日《闽西日报》),但也许并非纯粹的无中生有、空穴来风。据推测,“官庄建制于1352年”,极有可能是“官庄之名始于1352年”的一种不准确的表述。如果这个推测是正确的,那么,官庄之名则产生于平安里设立前29年。当然,这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上杭官庄,寓意为“官员必经之庄”
上杭官庄地名由来,既包含与“官”有关的共性特征,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官庄村境域开发较迟。这可以从以下史实得到佐证:一是据明洪武十四年(1381)上杭县颁布的“黄册”(户口版籍),其时回龙2甲、贵湖1甲、树人2甲。官庄因村境人口太少,册上无名。二是设置官庄铺的时间(1474)迟于蓝屋、回龙设铺(1377)近100年。三是官庄渡口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由上杭知县蒋廷铨倡设,至少迟于回龙设渡(宋代)400年,迟于蓝屋设渡(含禾溪渡、江尾渡,1490年设)近200年。
其原因主要是,村境大部分为丘陵和低丘河谷区;濒临汀江,低丘河谷区常遭受洪涝灾害;虽临汀江,但灌溉用水相当困难。较早迁入村境的吴屋、子坑里吴氏(约于南宋淳熙至庆元年间〈1174—1200〉迁入),余坊林氏(约于南宋绍定至淳祐年间〈1228—1252〉迁入),均在距汀江较远、地势较高的丘陵地开基。河谷区大部分属于河滩沙石地,为待开发的处女地。因此,村境少量的耕地成为官府田庄的可能性极小。
此后,随着汀州府至上杭县驿道的辟建,汀江航道的贯通,蓝屋铺、回龙铺的设立,村境的交通优势逐步显现,从而吸引更多的先民到此开基创业。如,原居住在贵和村陈屋堂下的陈福善,约于明建文(1399—1402)前后迁入村境;原居住在树人村的蓝班,约于明天顺年间(1457—1464)迁入村境;随后迁入的还有林氏、曹氏、梁氏等。先民们在艰苦的环境下艰苦奋斗,拓荒殖土,勇于开拓,拦河筑坝,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官庄坝及其周边逐步得到开发。
查康熙版《上杭县志·选举志》,截至明成化年间(1465—1487),今官庄畲族乡境域仅有两人榜上有名,即张定、蓝以清。查上杭《张氏族谱》,张定为贵和村人,明洪武十六年(1383)岁贡,官至刑部主事。查1997年编修的《畲族蓝氏宗谱》,蓝以清为树人村人,洪武间岁贡,任浮梁(今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教谕。这表明,在平安里、官庄铺设立之前,今官庄村境域并没有出过大官,可以排除村名“源于村里出了大官”之说。
“因在蓝屋设有驿站,接纳来往官员,故名官庄”的流传,拙文《上杭官庄建置沿革与地名由来》已将其否定,理由是官庄地名产生在前,蓝屋驿站设立在后。
现有文字资料没有定居或驻留过重要官员、由某村名更名官庄的记载,民间也没有此类传闻。此外,官庄村并非官姓的聚居地。
由此可见,上杭官庄地名不同于全国“官庄”地名由来的六种主要形式。
那么,官庄地名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笔者认为,这与村境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官庄村境域地理位置独特,汀江和汀杭驿道贯穿其间,为水陆交通要道。
从水路方面看,随着南宋嘉定六年(1213 )汀州知州赵崇模为改运“漳盐”为“潮盐”,开辟回龙至峰市段航道;南宋端平三年(1236) 汀州知事李华、长汀知县宋慈又辟长汀至回龙段航道,汀江成为闽粤交通大动脉。
从陆路方面看,唐置汀州特别是上杭设县后,逐步辟建纵贯村境的汀州府至上杭县的驿道。该驿道向北延伸至宁化、清流和建州,向南延伸至广东潮州,西南延伸至广东循州(今惠州),西北延伸至江西赣州等地,从而与闽粤赣驿道网相连接,成为汀州、潮州等地官员往来、差役邮传、学子应试、商贾贩运的必经之路。依傍水陆交通要道,并处上杭县至汀州府的中间位置,官庄村境成为北上汀州、南下潮州等地的重要中转站,成为官员往来的必经之庄。
汀州、潮州因一衣带水,宋元明时期,官员多交叉任职。理论上说,历代官员赴潮州、惠州、揭阳等地任职或离任等,绝大多数途经村境。
就州内而言,官员往来村境应是常事。仅开辟汀江航道期间,汀州知州赵崇模、汀州知事李华、长汀知县宋慈,相传曾亲临汀江沿线实地考察,规划整治。乡境为“汀水入杭第一乡”,是开辟和整治航道的重点地区之一,毫无疑问,也是知州、知县等官员考察的必到之地。此外,据清乾隆《汀州府志》,宋绍定三年(1230),长汀县丞赵时钺摄上杭县事(次年授上杭县令);元至正(1341—1368)末,长汀人郑从吉摄上杭县事。无论他们是走水路还是陆路,必定途经官庄。
上述史实足以说明,宋代至明成化十年(1474)官庄铺设立之前,有大量汀州、潮州等地的官员往来村境。上杭官庄,因是“官员往来必经之庄”而得名;或者说,上杭官庄,寓意为“官员必经之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