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回家”

——参加第33届洛阳世客会散记


洛邑古城,洛阳市民打卡点

■徐维群

第33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于10月24—26日在河南洛阳举行,这是全世界客家人的大聚会。作为客家人挺自豪的,没有一个民系,一个族群能这么有凝聚力,能同心奔赴。

选择坐动车,虽然要11个小时,但可以一路直达。想想,我们的祖先客家先民,从中原往南迁徙,往往会用这样一些词,远离故土、衣冠南下、筚路蓝缕、跋山涉水、开疆辟土。他们是大家族同行还是流民独闯?他们用舟车还是双脚行?他们从何处出发又往何处落地?我们族谱里常常会有这样的字眼,祖上来自光州,来自荥阳,来自固始,有我们的堂号荥阳郡、东海堂、颍川堂、清河堂、渤海堂......恍惚各姓先民扛着各自的姓氏大旗,出大谷,离固始,过长江,出栖霞关,浩浩荡荡地走着、跑着,为避战火,为后代子孙,为幸福家园,为永固江山。我还是认为他们是大家族而行,才有需要,才有可能。

最早书写研究客家人的是广东和平县人徐旭曾。他写的《丰湖杂记》里为“客家人”的中原根底证明发声:“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自宋徽、钦北狩,高宗南渡,故家世胄先后由中州山左,越淮渡江从之。寄居苏、浙各地,迨元兵大举南下,宋帝辗转播迁,南来岭表,不但故家世胄,即百姓亦多举族相随。有由赣而闽、沿海至粤者;有由湘、赣逾岭至粤者。”他们“所居既定,各就其地,各治其事,披荆斩棘,筑室垦田,种之植之,耕之获之,兴利除害,休养生息,曾几何时,随成一种风气矣。粤之土人,称该地之人为客;该地之人,也自称为客人。”

到了洛阳站,动车站醒目标志,“客家回家”,还有隆重欢迎仪式,“回家了,是有回故土的感觉。”入住洛阳大酒店,大堂里专门培育的牡丹盛放,不是牡丹季能见牡丹,惊艳了,主办方好用心。

24日晚8点,在洛阳应天门隆重举办开幕式。洛阳是客家人的祖根地,欢迎回到故土,回到中原,整场晚会以“客家祖根地,河洛共辉煌”为主题,这不仅是一场聚会,更是对客家文化的深情回望与崇高致敬。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3536位嘉宾,怀揣故土眷恋与文化敬仰,共聚一堂。客家回家,客家归乡,听见了中原故土以一千七百年积淀的深情在呼唤,归来,回到祖根地,欢迎回家!特别是那幕姓氏旗一面面出现,郑氏,陈氏,林氏,张氏......一位“老者”在问,“我看看谁回来了?”那一刻眼泪流出来了,“我,我回来了,我是徐氏”,徐氏族谱里记载:祖先自河南荥阳来,徐氏“十三天”(支),散居于福建、江西,广东。有“三天(支)”去了台湾。游子归心,根在中原,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月光光,秀才郎......”客家童谣又一次唱起。客家人的自豪感、思乡情、感恩心交织着一拥而上,喷薄而出。

第二天参加河南省政协和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举办的第18届河洛文化学术研讨会。河洛文化是客家文化的源头与根基,和其他从中原南迁的方言群体,如闽南方言群体,都属于河洛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都是“河洛郎”,都自中原来,只是时间有先后,区域有差别,传承中原文化又各自有独特的民系特色。大会交流发言,我做了题为《两岸源深,根在祖地——兼论福建迁台客家宗族重构中对中原的祖源记忆》的主旨发言,这几年对福建迁台宗族文化研究中,总是被两岸客家宗亲那种血脉亲情、不忘祖根、寻根问祖的拳拳之心所感动。是的,任何力量都不可能割断血脉相连的关系。

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共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休会间歇也让我们感受了洛阳的古气之韵与汉唐之风,正所谓“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看取洛阳城”。参观了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叹为观止的水上运输大动脉大智慧。参观完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这里揭秘了最早“中国”,让人在遥远的时空中停留和赞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祖辈的创造力和智慧还在今天的生产生活中闪光。休会时去了洛邑古城,洛邑是洛阳古称,文峰塔、鼓楼、丽景门等古建筑诉说着久远的文化,街上特产琳琅满目,洛阳水食招牌醒目,着汉服姑娘小伙鱼贯而过,让人有穿越之感。

“客家回家”,我们回到中原,没有违和感,却有亲切心。因为在这里可以领会客家人的精神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