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中秋明
■邱文生
中秋月最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国传统节日里最能体现家国团圆的节日,有两个,一个是春节,除夕当晚,一大家团团圆圆吃年夜宴,长辈给小辈包压岁钱。另一个就是中秋节,中秋团圆是全家人一起吃月饼赏圆月。所以说,万家团圆的日子,明月中秋最圆。
月饼忆童年。小时候我每年的中秋月饼都是外公送的,那时外公是能工巧匠,既会编织又有泥工手艺,既能孵化小鸭又能下河捉鱼虾。在那缺衣少食的年代,外公与外婆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每次快到中秋节,他都要精挑细选月饼,不但外观油泽发亮,色泽金黄,内馅肥肉与豆瓜条相伴,紧实香甜,吃起来口留余香,手感嫩滑。到中秋节的前一天,一般他亲自送给外孙们月饼,偶尔外婆一起送。外婆一边拿月饼给我,一边教我唱客家童谣《月光光》: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花,结亲家。亲家门头一口塘,放条鲤嫲八尺长。长个拿来煮酒食,短个拿来告姑娘。
就这样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只赏月饼,但外婆教会的歌谣历久弥新。外公送月饼有二十多年,直至我女儿出生那年离去,此后每年买月饼送孙辈的任务,传给了我的父亲,父亲也离开我们五年整了,我接续送月饼,将接力棒赓续至孙辈们四代五代六代,乃至更远。
月是故乡圆。记得四十年前,我去省城读中专,慈爱的母亲在我的旅行包里放了两样东西,一是家乡的泥土,担心我故土难离,一是家边的小鹅蛋石,怕我水土不服,用它煮水喝,据说能治腹泻。参加工作后,即使离开了生我养我的故乡,来到他乡,但对家乡的依恋,越来越浓。专题片《记住乡愁》里的歌曲唱得多动听:“游子,你可记得土地的芬芳,妈妈,你可记得儿女的心肠”。的确如歌词中述说,父母在那,子即远游,家还在那;父母不在,儿时的故乡就成了永远回不去的家了。魂牵梦绕的故乡哟,您就是一轮明月,圆了多少游子思乡的梦!
皓月话今秋。甲辰龙年的中秋夜,只有夫妻二人的三餐四季四菜一汤。所以,今年的中秋,我又有不一样的体会,一是有遗憾,没有团圆。一大家散布在深圳、福州、厦门,也有兄弟在龙岩散居,还有坚守在故乡,守护家园的家人,更遗憾的是,父母相继离去有七个和五个年头,但愿他们在天堂和月宫中相依相伴。二是有念想,开枝散叶。祝愿在他乡敢闯爱拼的家人们,家业兴旺,各自奔赴美好前程。
明月寄白头。一个人活在人世间,有欲望是再正常不过了,人总是被欲望裹挟时,就容易患上相思病和精神狂想症,但人若是没有了欲望,就如行尸走肉,剩下的躯壳,还能留存多久?正如《老子》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段话的大意就是,名誉与生命,哪个更可爱?生命与财富,哪个更贵重?获得与丢失,哪个更有害?过分的吝啬,必定会造成更大的耗费;过多的贮藏,必定会遭受更重的损失。因此,知道满足,便不会遭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便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能长久地存在下去。
一轮圆圆的明月,记载着我几多的乡愁。今年中秋节,虽然只有我和妻共度,有点冷清,可思念满满,思绪万千,思亲恩重,思乡感怀。与妻尝月饼赏明月,甜适又清幽,淡雅又宁静,望着天空圆圆的皓月,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月是中秋明、确确实实地领悟了什么是月是中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