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街跫音


范晓莲

红军街不长,约500米,5米见宽。路面由鹅卵石铺就,平整,质朴。两边商铺一间挨着一间,门楣上都插着一面小红旗,整齐,鲜艳。这里的每一颗鹅卵石,都写满了记忆。每一间老房子,都见证了它的风雨历程。

这条街起始于明朝,繁盛于清代,可谓历史悠久。它位于闽西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四通八达。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苏区边贸经济中心。红屋区苏维埃政府在这条街上开办了茶油、粮食、铁器等合作社,对发展当地经济,改善百姓生活,筹备、转运生产生活和战略物资,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封锁,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漫步这条街,聆听历史的跫音。踩着光滑的鹅卵石,流连于街头的廊桥,抚摸着廊柱上的刻痕,凝视着壁上的弹洞,寻觅着一个个荡气回肠的红色故事。

1931年春,红屋区苏维埃政府在南山钟屋村(现中复村)成立后,这条街成为红军、区苏干部密切联系大众,为劳苦大众排忧解愁的重要场所。在这里,红军、区苏干部经常分发打土豪缴获的物品,如救命粮、救命盐等。劳苦大众为之欢呼雀跃,高呼“红军万岁”。它也是红军为百姓义务治病的地方。苏维埃政府经常组织最好的医生,为百姓免费诊治、拿药,使许多百姓免受病痛的折磨。

1934年秋,长汀红色根据地上空弥漫着滚滚硝烟,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空前残酷的战火洗礼。在第五次反“围剿”的最后紧要关头,当年红一方面军所属的红九军团和红二十四师,为保卫中央苏区的东大门,在这条街旁的观寿公祠成立总指挥部,组织进行了著名的松毛岭保卫战。以万余名将士的生命为代价,阻击了敌人的猛烈进攻,为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战略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我们边走边听,边看边想,一步步走进红色历史的深处,重回苏区人民斗志昂扬的火热生活之中。恍惚间,那一幕幕感人肺腑的场景又出现在眼前......

松毛岭保卫战最激烈的时候,红军伤亡惨重,急需兵员补给。红屋区裁判部部长钟大兴带头振臂高呼:“共产党员和不怕死的跟我走!”在他的带领下,红屋区两百多热血男儿义无反顾地奔赴炮火连天、血腥弥漫的松毛岭战场。这些人中,十之有九再也没有回来......

“就是断了香火,也要跟着红军干革命!”塘背乡贫农团有一位叫罗云然的老人,他把六个儿子都送去参军。后来,他们全部壮烈牺牲!

“每个工农群众努力节约三升米充补红军战士费用”“一切为着前线的胜利!”在苏维埃政府的发动下,群众纷纷拿出自己不多的口粮支持红军,将糍粑、芋头、地瓜片、各种腌菜,甚至谷种、芋种,源源不断地运到这里,确保参战的红军战士能吃饱饭,有气力杀敌立功。他们组织了担架队、运输队、看护队、洗衣队等。担架不够,老百姓就卸下自家门板;砖瓦告急,区苏维埃主席蔡信书带头拆了自家房子;松毛岭附近几个村子“家家无闲人,户户无门板”。他们还和红军一起挖战壕、修工事,真正做到了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就这样,他们靠着朴素的信念,筑起了一道“血肉相连”的苏区防线。至今,当地仍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松毛岭上红旗飘,红军战士逞英豪。岭下人民齐支持,军民合作阵地牢。

9月30日清晨,天下起了蒙蒙细雨。浴血奋战了七天七夜的红九军团,奉命从松毛岭撤离,准备转移。他们在观寿公祠门前的大草坪上召开群众大会,告知红军要转移的消息,并向赤卫队、少先队发放枪支、弹药。一时间,离愁满布,马蹄声碎。村里的老大娘带上家里最后一点干粮,早早等候在这条街边,一定要把干粮塞给战士们。乡亲们依依不舍地拉着红军的手,再三叮咛:“一定要多打胜仗啊!”“一定要保重啊,我们等着你们回来”......红九军团的指战员们含泪挥别众乡亲,从此踏上了漫长而艰险的远征。后来,中复村被誉为“红军长征第一村”,这条街也有了一个光荣的名字——红军街。

在红军街,上演过许多值得永远铭记的感人场面,体现了生死相依的军民鱼水情。可以说,红军街是老百姓和红军团结一心、亲如一家的历史见证。那些鹅卵石上镌刻的红色故事,于时光流转中留迹,永存于我们的民族记忆,在历史的回声中隆隆作响。一个声音震耳欲聋: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生机勃发、物阜民丰。尤其是近年来,南山镇党委、政府组织本镇6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8家家庭农场、7家快递代办点以及在家从事电商的青年,成立了电商协会,把红军街变成了电商街,催生了姜糖、老酒、油茶和百香果四大产业,销售本地农特产品。2020年以来,又在红军街上打造了“党员直播一条街”,现有20余家电商入驻,销售额达1800多万元。如今的红军街,已经成为南山镇一张崭新的名片。

“干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这条红军街,一定会越来越繁荣;这条红军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