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萤闪闪
■刘中华
“萤火虫,萤火虫,飞到西来飞到东。好像星星眨眼睛,好像盏盏小灯笼......”这是我小时候常唱的歌谣。
故乡刘源是个美丽的小山村,童年夏夜,月华如水,清风徐来,农人们端把竹椅坐于院坪纳凉,小孩或围于长辈膝下听故事,或三五成群捉迷藏,此刻,田野草坪、菜园矮树间,点点萤火虫飞舞流动,闪闪烁烁,如黄亮的流星,如飘洒的珠玉,似明明灭灭、影影绰绰的灯笼,似天女洒下的粒粒黄金,是上苍给予人间最美的精灵,给人一种梦幻般的天然意趣。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古代美女借扑流萤以打发时光,排遣寂寞,何等凄美诗意!“天上几多星,地上几多萤”,流萤闪闪,当然是夏夜点缀人间、亲近人类、照耀行人的“星星”。童少时,没有电视,没有手机电脑,甚至没有电灯,有时见到神秘的萤火虫,便生出捕捉的欲望,举起捞鱼小网,对准流萤一挥,便能轻易地捉住一两只,小心翼翼地抓放入白色的塑料袋或者玻璃瓶中,凝神观察它尾部光亮,直到看它不闪不烁,才兴趣大消地对着开口,往萤火虫轻轻吹气,让它扑翅飞出,无声无响地消失在茫茫夜空......
以前,除了月亮,流萤,是夏夜唯一能和星星上下呼应的光华。“我徂东山,慆慆不归......町畽鹿场,熠燿宵行。”《诗经·豳风》之句,寥寥数语,描写了一位思妻心切的戍边男子夜途返乡,替之照明的,就是漫山遍野的流萤,那是多么美丽浪漫归途。
酷暑七月,流萤最盛。而七月半,是“鬼乱窜”的中元节(俗称鬼节),到处闪烁的流萤,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逝去祖上的魂灵。点点流萤,祖魂返乡......很亲切,很温馨。
古有“囊萤夜读”典故——“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讲晋朝人车胤勤学而家贫,无灯油照明读书,夏夜以白绢袋装萤火虫照书学习。这成为勤学刻苦的千古典范。
民间又传有“腐草化萤”之说,古人认为萤火虫是由腐烂的草变化而成。虽然现代证明这并不科学,但我宁愿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化腐朽为神奇,这是古人多么可爱的想象,多么灿烂的心愿。
流萤之美,在古诗中闪现——“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古人赏萤,视为雅事。白日听蝉、黑夜赏萤,乃古代文人最心仪的暑乐。一聒一静,一炎一凉,没有这俩伴儿,夏天就丢了魂,孩子就丢了魂,风雅者就丢了魂。
可是,我似乎几十年没有看到流萤了,有个夏夜,我很想再见萤火虫,以为在集镇才看不到罢,便骑车特意回到故乡刘源,可是,我在以前出现萤火虫的田野树丛、池塘草间寻觅,依然四处不见流萤踪影,我很失望,不知所以。后来才知道萤火虫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它们对温度和湿度非常敏感,只能在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中生存,而随着环境破坏、气候恶化、人工光源污染、化肥农药使用,导致萤火虫的生存环境每况愈下,空气、水质已不适宜,这是它们大量消失的重要原因。
萤火虫是自然界基础性的标识动物,为了保护萤火虫,我们人类应该改善环境,特别是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水源和土壤质量,恢复植被覆盖,提高空气质量等。
童年的流萤,希冀渐回夏夜,闪闪烁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