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邓小平的文风


向贤彪

大道至简,要言不烦。邓小平理论这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集中体现在《邓小平文选》,特别是反映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第二、第三卷中。这一理论主要表现形式是讲话、报告、谈话及答记者问,其中还有一些极为简短的题词;这一理论的语言风格简明、朴实、准确、有力,易懂易记、振聋发聩。

邓小平说过:“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这既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认识,也是他对理论研究和探索的追求。追求朴实,就是力求理论表述的简洁性。在人们看来十分深奥的道理,被邓小平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得精彩绝伦。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些重大的独创性的理论观点,这些深邃的思想内涵,都是通过朴实、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既简洁精炼,又富于口语化,让人们一目了然、过目不忘。

追求朴实,表述简洁,并非是简单化,而是要在简洁的语言表述中体现思想的深刻性和准确性。德国原驻华大使埃尔维因·魏克德在回忆同邓小平谈话后说:“他久久地认真听完别人的讲话,然后思路清晰地进行思索,对问题作出中肯的言简意赅的回答。”“简”中显“赅”,就是思想的深刻性。深刻性的关键在于“深”,即能够鞭辟入里、一语中的,抓住事物的本质或要害。

比如,他讲毛泽东思想,一下子就揭示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为我们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并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明了方向;他讲科学技术的地位作用,仅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0个字,就作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概括;他对如何学习马列主义,提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要求,为广大干部群众学习马列主义开辟了全新的思路;他讲领导的职能,仅用“领导就是服务”6个字,可谓高度凝炼、内涵深刻,胜过多少长篇大论!可见,邓小平理论的朴实语言,不仅有实在之义,更有实质之义,即质朴无华又抓住实质,透彻深刻,让人感受到真理的深刻性、彻底性和说服力,其功力在于把复杂的问题说明了,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具有真情实感、真知灼见。

邓小平这种朴实的语言,不仅体现了他的敏锐、勤学、多思和杰出的分析概括能力,体现了他极具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且还体现了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同人民群众心心相印、息息相关的高尚情操。“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文风即作风,文风即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他的理论不是在书斋里写出来的,而是亿万群众生机勃勃创造性实践的产物,是给群众看的。群众不要看大本本,不要看那些貌似高深而晦涩的东西。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改革和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社会生活的节奏紧张而急促。唯有形式简明而精当的理论,才能被迅速传播开来,唯有简明扼要而又内涵深刻的语言表述,才能为群众所喜爱和接受,让大众读之亲切、用之无碍。

在这一方面,邓小平同志堪称楷模。1975年,他负责起草的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报告,一共只有5000字,“也很管用”。他使自己的理论形式和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创立了全新的理论风格,达到了最实际、最管用、最受老百姓欢迎和接受的效果。

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期间曾做了一个题为《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演讲中列出了“党八股”的“八大罪状”。现在重温这篇文章,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毛泽东80多年前所批评的“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无的放矢,不看对象”“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甲乙丙丁,开中药铺”种种表现,至今仍有余毒,刻薄一点说,恐怕还有新的发展。语言的贫乏,反映了思想的枯竭。鉴于此,我们缅怀邓小平同志、学习邓小平理论,不仅要准确领会和把握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而且也要学习他务实求实的作风,学习他朴实的文风。这样,我们在宣传群众的时候,就可避免少讲一点官话、套话、空话,少讲一点看似正确、实则无用的废话;多一些朴实而鲜活的语言,多一些有见地、管用的新话,这样群众才会乐于接受,宣传的效果才会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