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闽西苏区干部教育的成效与经验
闽西红军学校旧址(仰高楼)全景 徐小妹 摄
古田会议旧址群·闽西特委机关干部培训班旧址(鸿玉堂) 卢鸣浪 摄
■ 林莹
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下的干部教育在闽西苏区发展壮大过程中起到了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的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政治训练促进了人民武装力量的壮大。在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同志针对红军中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提出了“加紧政治训练”的重要论断。闽西苏区通过建立红军学校和福建军区随营学校,不仅对干部进行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教育,还非常注重政治训练和政治能力提升。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罗元发回忆,“我在闽西特委开办的一所政治训练班中去学习......对我的一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不仅使我真正学到或懂得了一些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和意义,而且也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结业后,我被调到闽西红十二军一0一团三连担任连政治委员。”闽西苏区的干部接受军事教育后很快成长为地方武装的中坚力量,有效打击了地方团匪对根据地的反击。刘伯坚曾经盛赞闽西苏区的军事干部教育“在镇压闽西苏区反革命势力的作用上是有极大的意义的”。除此之外,红军学校要求学员在学习时就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树立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这些军校学员分配到部队当连排干部后,能够以身作则、英勇战斗。同时,有效的政治训练也打破了红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小团体主义、地域观点等非无产阶级思想,使闽西儿女听党话,跟党走。闽西苏区先后有10万多工农子弟参加红军,为党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军事兼优的复合型干部,张鼎丞、邓子恢、陈丕显、杨成武等成长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在1955年至1965年间,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闽西籍将军有68人,占福建省将军总数的82%。从这些将领成长的履历看,很多都是能够同时胜任政治工作和军事业务工作岗位要求的优秀干部人才。
其次,学用结合的能力培训促进了苏区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要在偏僻的农村山区,将松散的广大农民发动和组织起来,实现党对于农民群众的领导,完成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政权建设的中心任务,这就需要一大批地方干部参与革命根据地建设,带头发动和组织群众。闽西苏区通过开办各种类型的干部训练班等干部培训方式,为苏区的创建和巩固培养了大批政治水平高、能力过硬的军事人才、工农干部、经济文化事业骨干力量和生产建设等革命活动的积极分子。他们运用在教育培训中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开展群众工作,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组织引导群众跟着共产党干革命,支援革命战争。同时,闽西苏区创造性地出台了许多符合群众利益的政策,如“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土地政策,建立了第一个粮食调剂局,后来推广到整个中央苏区,创建了中央苏区第一个劳动互助组织等,从而发动广大群众积极支持闽西苏区各项革命事业的开展。在他们的带领下,一块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后、纵横三百里、人口近百万的闽西革命根据地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建立起来了。闽西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开展局部执政的重要实践地,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共产党建党建军原则的确立地、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地,为中央苏区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闽西苏区的干部教育尤其重视政治教育和群众工作能力的培养,一批政治觉悟较高,能深入实际、联系群众且有一定群众工作能力和政策水平的基层干部,不负组织期望,在艰难的革命环境中坚定信仰,英勇无畏,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赢得了闽西苏区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全力支持。因而,即使在主力红军长征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清剿”,闽西群众仍然用生命坚定地支持红军游击队,使闽西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取得了伟大胜利,为革命保留了大批的干部、武装力量和土地革命的成果,使闽西革命根据地赢得“二十年红旗不倒”的赞誉。
最后,为中央苏区建立起规范化的干部教育体系及带动群众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闽西苏区的干部教育探索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尝试。在闽西苏区,中国共产党首次在人口规模较大、区域较广泛的农村山区领导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为了更好地加强与苏区群众的联系,推动革命活动的顺利开展,中国共产党在闽西苏区的各级党组织积极实施了大规模、多样化,短期培训与长期教育相配合、专业训练与政治理论学习相结合、教育活动与宣传鼓动相补充的干部教育实践,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干部教育体系提供了实践探索的宝贵经验。此外,闽西苏区的干部教育带动了群众教育的发展,也为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局部执政时开展更加广泛的教育以及为干部队伍储备人才提供了重要的经验。闽西苏区打破了旧的狭隘的封建教育制度,在广泛开展干部教育的同时也帮助苏区广大群众获得了平等多样的受教育机会。一方面,与国民党政府组织的地方教育事业相比,闽西苏区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开展的干部教育培养了一批有知识有能力的干部,这些干部在工作中面向广大劳动群众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广大群众对获得文化知识的迫切愿望。从此,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地主阶级或买办群体之中,更加凸显教育应有的平等性。另一方面,干部教育的发展带动了闽西苏区的广大群众获得多种形式的受教育机会。闽西苏区干部教育内容大多在提高干部群众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对学员进行多方面技能教育。夜校、识字班、俱乐部等灵活多样的教育组织形式将干部教育与群众性教育活动融为一体,不仅从群众中逐渐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熟悉地方工作的工农干部或妇女干部,也为偏僻山区的广大群众创造了不脱产的教育机会,提高了闽西苏区群众的文化程度和政治水平。这些都为整个中央苏区干部教育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其他苏区的干部教育的有效开展和教育对象的拓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闽西苏区干部教育培训不仅为党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培养了大批政治水平高且能力过硬的干部,更为之后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这些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做好干部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作者单位:中共龙岩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