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下车坝苏区兵器厂
■ 王伟荣
走进长汀县河田镇蔡坊村王坊,你会看到一片至今仍由长汀县政府直管的飞地,对此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揭开其神秘面纱,原来此地是红色兵工厂——下车坝苏区兵器厂的旧址。
1932年3月毛泽东从长汀县河田坐船前往上杭县官庄筹备东路军军事会议,在王坊码头上船时对王坊码头的繁荣及丰富物资留下深刻印象,萌生了在此打造扩充武器的思路。在同年6月份正式召开的东路军军事会议(史称“官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东路军入赣作战和在汀江王坊码头建设兵械制造厂的战略思路。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会议确定东路军入赣作战,决定扩编红色铁军以应对国民党“围剿”,决定利用汀江王坊码头物资丰富的优势设立红军兵器打造厂。
为落实红色铁军扩编、建设红军兵器打造厂任务,总参谋长兼福建军区司令员叶剑英亲自指挥,确立以河田为武装扩编工作中心,以濯田为训练集训基地工作方案;确立在河田王坊码头物资集散地下车坝为兵器集中打造点,命名为下车坝苏区兵器厂。
1932年下半年开始,河田作为红军扩编工作中心、苏区兵器打造集中点,紧锣密鼓地推进宣传动员青年入伍、武器装备配备制造等各项工作,已经加入红军队伍的钟德标等人接受命令进驻王坊码头下车坝,利用码头丰富物资,组织当地能工巧匠,利用工合组织派技术人员指导,集中制造大刀、长茅、铁铳、铁砂、地雷等兵器。
1933年春,随着中共苏区中央局“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口号正式提出,下车坝苏区兵器厂开始了规范化规模化生产,为红军武装提供了大批武器。1933年冬,叶剑英司令员到河田视察下车坝苏区兵器厂,并在河田召开红军扩编总结表彰大会,对下车坝苏区兵器厂为红军战士生产大量武器进行表彰,对中坊村宣传发动动员青年入伍颁发“扩大红军奖旗送给中坊村”锦旗,锦旗上落款为“福建军区司令员叶剑英”。
1934年红军长征后,国民党第36师派出一个连驻管下车坝苏区兵器厂,改名为下车坝兵工厂。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对兵工厂进行了扩容改造,重点生产子弹、步枪及重武器配件。1949年国民党驻管部队奉命转移到台湾。
国民党驻管部队撤退后,兵工厂由长汀县人民政府接管,1950年代主要生产子弹和枪械配件,1960年代停产。红旗机器厂开建后,兵工厂主要设备转移到红旗机器厂,工厂完全关停。1970年代初,长汀县革命委员会把工厂划拨给长汀县外贸公司,用于繁殖良种河田鸡。改革开放后,县政府又把工厂转划给县畜牧水产局,时至今日工厂旧址由长汀县政府安排给县农业农村局具体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