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眉岭下话黄斜


正在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黄斜村。 郭亦斌 摄

郭真豪

彩眉岭,位于新罗小池与上杭古田交界处,海拔1299米,岭上隘口建有“北屏关”,还有一条蜿蜒6公里的山间小道。自唐宋时起,这里便是官府驿道、商业要道,人马往来频繁稠密。1929年5月,毛泽东、朱德正是翻越彩眉岭,从古田来到小池,驻扎在小池镇的赞生店并领导红四军发起了著名的“三打龙岩城”战役。

黄斜村,地处彩眉岭东南方向,历史悠久。村中,一条上千年的古驿道贯穿而过,一头连着小池,一头连着古田,这里曾是古时漳州府和汀州府的交接地带,也是往返两地的重要节点(驿站)。

黄斜村是闽西著名革命基点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历史贡献。早在1927年底,这里就成立了农民协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1928年底,这里成立了党支部,为黄斜农民运动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1929年5月,红四军二次入闽全面开展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黄斜人民积极配合红四军的军事行动,在红四军胜利攻打龙岩城战役中作出了贡献。此后,黄斜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建立了乡革命委员会和乡苏维埃政权(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吴芳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时期,黄斜人民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解放后被确认有名有姓、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就有17位,还有在册“五老”人员3名。

黄斜村见证了红四军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9年5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翻越彩眉岭从上杭古田进入新罗小池时,黄斜、何家陂、璜溪、汪洋沿红四军往小池的路边,都有群众煮茶送水慰劳红四军。红四军到达黄斜村时,群众争先恐后来前来慰问。1929年12月底,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在古田召开。会议召开前夕,敌人策划第二次闽粤赣三省“会剿”,蒋介石嫡系刘和鼎五十六师已占领龙岩,先头部队已达小池,与古田只隔了一座彩眉岭,情况十分危急。为防止敌人偷袭和进剿,保证大会的胜利召开,地处小池与古田中间位置的黄斜村成为战略要地,安排了红四军战士重点把守。古田会议后,毛泽东率领红四军第二纵队,从古田翻越彩眉岭,经黄斜村,抵达小池将军庙一带,在隘亭排、矮古山、棺材山等制高点构筑工事,阻击敌人的“围剿”。此时的黄斜村,则成为红四军二纵队阻击敌人后退守古田的必经之地。因为重要的战略地位,这里也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故事。

据初步排查,黄斜村目前共有四处革命遗址可被纳入古田会议旧址群加以保护和开发,即黄斜炮楼,革命战争期间,这里发生过红军游击队智取黄斜炮楼的精彩故事,狠狠地打击了敌人,激励了红军将士的斗志;香公厝,朱毛曾在此居住过并开过会,遗址目前还在;朱德拴马的柿子树,目前柿子树周边已改造建设成黄斜公园;吴氏祠堂,遗址位于柿子树边上,毛泽东、朱德曾在这里临时办公。

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到黄斜村和彩眉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研学活动的单位和团队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以来,到这里接受教育、开展活动的团体不下30个,人数达5000人以上。特别是每年七一、八一、国庆期间,前来参观体验的团队和个人更是络绎不绝。今年5月19日,由当地民间发起、政府相关部门主导的“红旗向前——纪念红军三打龙岩城95周年”系列活动在彩眉岭红军路拉开序幕。活动开始当天,由50名老党员和50名少先队员组成的“红旗方队”重走当年的红军路,真切地体验了革命前辈当年的艰辛,感受了红色主题教育活动的魅力。

黄斜村不光红色历史底蕴深厚,具备一定的红色旅游开发价值,更是一个拥有青山绿水、具备连片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宝地。敢想敢干的黄斜人,依托黄斜紧邻红色古田的地理优势,遵循“红绿融合、协调发展”的总体方向,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和规模化生态农业,持续不断地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力争在不久的将来把黄斜村打造成背靠古田、面向全国的红色教育、绿色农业体验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