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楼的红色记忆

——毛泽东词《采桑子·重阳》赏析


毛泽东词《采桑子·重阳》。刘路永 书

陈小英

在上杭城里有一栋白墙平顶、拱形廊檐、砖木结构、骑楼风格的小楼,因临着汀江,故名临江楼。此楼始建于清朝末期,原是名为“广福隆”的货栈。货栈经营油、盐、米、豆生意,后设为酒楼。1929年10月上旬,毛泽东同志曾在临江楼的二层东厢房小住。此时恰逢重阳佳节,联想到革命斗争好形势,毛泽东便写下了这一诗篇: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一佳作意韵十足,值得好好品鉴。

先看上阕。词的开篇,由年岁节庆自然地引发感叹,“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1929年,毛泽东已经36岁。回首人生,年龄虽然还不算长,但也觉得人生易老。但是,在天地与自然尺度上,人间的年岁并不算什么。年年都有重阳节庆,如今又是重阳节了。

接着是“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表达斗争胜利的情怀。对于红四军和闽西革命根据地来说,1929年可谓是在曲折中奋进成长之年。年初,因敌人对井冈山的“会剿”,1月14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主动下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其间经历了两个月的艰难时刻,红四军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境地。所幸,“柳暗花明又一村”。3月14日长岭寨大捷后,红四军进入长汀城。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确立了建立连片割据区域的计划。5月19日,红四军二次入闽。“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红四军三打龙岩城,转战闽西各县。红四军“七月分兵”进一步打开了红色割据的局面,“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当年秋天,闽西80万群众分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闽西红色割据态势基本形成。重阳佳节,秋高气爽,从临江楼上放眼望去,汀江两岸霜花一片,而院中黄菊盛开。诗人联想到整个闽西大地革命良好形势。这就是“战地黄花分外香”的无穷真意。

再看下阕。中秋时节,秋风正凉。然而,在诗人毛泽东的眼中,这里并没有“秋风秋雨愁煞人”。通过“战地黄花”,他看到“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大好前景。境随心转,那万里霜并不寒冷,那相连的江天无限广阔。诗人以汀江的局部映射了大江大河与宇宙人生宏大气象。

诗以咏志,词以抒怀。如果不知道作者在过去几个月的艰难经历,很难以理解其中的真意。

1929年6月,红四军三打龙岩城胜利后,随着革命形势的顺利展开,红四军内部关于建党建军的原则争论却到了最为尖锐的时刻。红四军成立之初,因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同志大量加入到党和红军队伍中来,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难免就带了进来。过去一段时间,这些问题是被形势掩盖了。5月底至6月中旬,从湖雷会议到白砂会议,争论持续,分歧加剧。红四军党的“七大”上,毛泽东被处以严重警告处分。更为严重的是,会议未经中央同意就提出换届选举。选举结果是毛泽东落选前委书记。这样,毛泽东不得不离开他一手缔造的队伍。平心而论,这是毛泽东的政治生涯中一次较大的打击。

离开红四军后,毛泽东来到闽西地方指导工作。7月上旬,他来到中共闽西特委。这时,中共闽西“一大”预备召开。毛泽东了解到与会党代表对本地斗争情况掌握还很不够,便要求大家回去调查后回来开会,他自己也深入上杭蛟洋、连城新泉等地深入调研。在毛泽东的精心指导下,中共闽西“一大”开得很成功,会议通过了多个高质量的决议案,为推动闽西红色割据局面的全面形成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在中共闽西“一大”后期,毛泽东患上恶性疟疾,一病数月,多次徘徊在生死边缘。毛泽东一病数月的消息,引起了国民党媒体造谣。这件事情甚至还闹出了“乌龙”——共产国际的《国际新闻通讯》(1930年1月5日)还发出了讣告:“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中国红军的创始人、中国游击队的领导者毛泽东因肺结核病死于前线”。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这段曾经鲜为人知的日子里,他在担架上和丛林中颠簸转战,度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这是一段个人身心倍受煎熬的岁月,也是一段与闽西革命群众打成一片的岁月,更是一段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岁月。

在这几个月间,陈毅赴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并于10月中旬带回了“九月来信”。朱德军长负重前进,率领红四军出击闽中,打下“铁上杭”。1929年9月底,朱德在上杭城主持召开红四军党的“八大”,但是因准备不充分,又实行“自下而上的民主”,会议开了三天,毫无成果。大家深感红四军离开了毛泽东,就没有了主心骨,一致要求请毛泽东回红四军主持工作。事实上,红四军“八大”会前,朱德写信请毛泽东前来参会,但毛泽东到达上杭城里时,会议已经结束。此时的毛泽东身体依然虚弱,于是便在临江楼小住休养。

在中华文化史上,吟唱重阳佳节的名诗佳句数不胜数。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再如孟浩然的“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又如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然而,这些诗主要是个人绵绵情怀与生活欢乐的表达。在《采桑子·重阳》里,我们看不见半点的消沉、抱怨或躺平,看见的是江河与天空、广阔与辽远,看见的是胸襟与担当。

临江楼里写下的红色诗篇和红色记忆启示我们,党员干部只有“不断增强意志力、坚忍力、自制力”,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勇争先、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