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兜”有城 见龙在“田”
图为龙见宫庙会活动(资料图)
■陈龙林
漳平永福,高山花园,一马平川,李庄溪和吕坊溪如双龙交汇,合成永福溪奔流向东北,浇灌着蓝田、紫阳、封侯的万亩良田。在这片广袤的田园土地上,有个古老而特别的地名“城兜”引起了我的注意。根据地名考证经验,可能是个有城墙的地方,于是决定去探个究竟。
在热心的永福本地人陈明先生带领下,车子沿着新修的溪边道路进入紫阳村。这里地处溪畔,洪水来时如海洋,俗称“海仔洋”,后以方言近音雅化为今名,但当地民众口头仍用俗称。城兜是紫阳村的一个自然村。寻寻觅觅,在一大片遮阳网笼罩的花圃世界中,终于找到了这个小村落标志性建筑:一座土城!城兜果然有城!当我走上城墙的时候,想象着当年田园风光之优美,震撼于古人的造城智慧和工程之浩大,端详着城内建筑之独特。
据《漳平县志》和地名志记载:明、清时代和民国初期,城兜乡(今紫阳村)属永福里硿头社(今封侯村)。城兜别称罗家坊,早为罗氏开辟,故名。后以乡人建起周边有沟水环绕的“水城宫”,框墙如城,俗称“城兜”,并以此名村。那么,这座城又是如何修建起来的呢?不是垒土,不是砌砖筑石,而是采用“挖呀挖”的办法,颇为独特。
又据清道光版《漳平县志》记载,这个地方本是一大片田地中突起的一座土石山:“平田中突起石阜,高四丈(注:约13.33米)、广数亩”;周边是一条清澈的溪流环绕,鱼儿在河里游来游去,“萦带清流,游鳞可数”;夏天登临眺望,感觉来到了陶渊明笔下描绘的田园世界,“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远风习习吹过田野,秀苗茁壮成长日日新,此番景象,让人浮想联翩。
这样美妙的自然恩赐如何开发利用?古人确有智慧:挖城建宫筑书舍。城墙既保留登高远眺田园风光的好处,又可防匪;建宫庙、筑书舍,可营造一种习静读书的氛围。于是,众议之后就打造这一古代的网红打卡点项目。
明天启甲子年(1624),当地李姓人氏在族长带领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男女老幼齐上阵,挖呀挖,终于把一座高10多米,面积达数亩的土石山内圈的土石方给挖走了,留下3米至5米宽的外圈作为城墙,又在墙外挖了水沟作为护城河,一座城池建成!
接着,又请来工匠师傅,备足材料,在城内建宫庙和书舍。宫名曰:龙见宫。据《易·乾》载:“见龙在田,利见大人。”高亨注:“龙出现于田中,比喻大人活动于民间,人见之则有利。”龙见宫供奉两尊神像:平直王侯和民主公王。平直王侯,即邓平直,乃湖南省郴州汝城邓氏肇基始祖,陈朝时卢阳县令,颇有政绩。早在漳平建县前的成化三年(1467),永福邓家坊即建平直庙供奉(今属新坑)。传说平直公神像发洪水时从上游邓家坊冲到城兜,被当地乡民捡起来建宫供奉。民主公王,是明代皇帝敕封的保护一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百姓平安”的大众之神。天下民主公都是设在地上的微型石雕神龛,唯独这里是坐在殿上的。传说当时平直公神像冲到下游平缓之地的水沟,有一乡人受民主公王的点拨,救起这尊神像,于是在后来建宫供奉时,人们便把民主公王神像从地上的神位扶到神案上,与平直公一起供奉。乡人在每年的立春日向二尊神敬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结果多有灵验。当地另有传说,此城池形似药罐,平直公最早是个医生,祀之亦可解除病痛之苦。令人称奇的是,据《漳平县志》记载:城兜举人李绍芝精于岐黄,初行医于闽西南及赣南,声誉颇著。清雍正七年(1729),钦点为太医院内侍大夫。
在龙见宫的边上,还建了书舍。习养静寂心性的人,可以在此一边读书,一边“打坐”养心,保养本源、涵养本性。这又是多么美好的陶渊明耕读意境!
可惜的是,清道光十年(1830)之前,书舍就毁了。2023年1月30日(癸卯年正月初九),龙见宫这座有着400年以上历史的古建筑在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殊为惋惜。当地人给出的解释,龙见宫是因“香火旺”而遭焚毁的。同年农历九月,龙见宫在原址上重建。
旧龙见宫内房梁上墨书“成化壬寅正月戊寅初建”,即1482年肇建,这比县志的记载早了142年。看了广东的古建专家写的《龙见于野,浴火而逝 /龙见宫焚毁一周年祭》的文章,心情久久难以平复。虽然无缘邂逅旧龙见宫真容,但从旧照及有关文字的介绍中,依然可以想见这座古建筑的“惊艳”,庙会活动也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