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款款来


赖大舜

夏日的酷热还未退场,立秋已款款而来,敲开了秋的门扉,让时序进入了缤纷的秋季。

立秋至,凉风来。立秋时节,酷热犹在,仍旧摇曳在季节的舞台上。而立秋的风,夹杂着凉爽,和热浪做一番缠斗,酷热不经意间就像泄气的皮球,没有了张狂的脾气,瞬间让人感触到了秋的脉搏。故乡有句俗语叫“七月秋风夜阵凉”,说的就是立秋的风。立秋的风,是秋的信使,唱响了夏的离歌,拂过你的脸颊,会让你真真切切触摸到清凉舒爽的秋意。记得年少时,每到夏季的傍晚,我和伙伴们跳进故乡的一条窄窄的小溪,尽情嬉戏玩水。可立秋一到,当我们从小溪里爬上岸时,风一吹,便有凉飕飕的感觉,不禁打个冷战,赶紧披着衣服跑回家。难怪明代诗人夏云英,面对立秋的风,发出“一夜新凉是立秋”的感慨。

立秋至,白露生。立秋过后,清晨的乡野,已有了袅袅白雾,像轻纱一样笼罩着大地,令人双眼迷离。而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孟浩然,站在静谧的月夜里,沐浴着立秋的月光,迎着习习凉风,衣袂飘飘,目光注视着阶下的草丛,惊喜地发现了晶莹的露珠,在月光下闪闪发亮。他敏锐地感知到季节变换,写下了“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的诗句,让立秋的露珠在唐诗里熠熠发光。

立秋至,秋雨凉。如果下一场雨,那秋的气息就浓厚起来了。立秋的雨,不像夏日的雨那般急躁无情,多了几分轻柔淡然,飘洒在你的肌肤上,凉凉的,一股清凉之感会从你心里荡漾起来。立秋的雨肩负着驱逐酷热的使命,让这个斑斓的季节凉爽起来。一场秋雨一场寒,立秋的雨渐渐把秋天推向了深处。

秋和雨结合在一起,总让人浮想联翩。唐人李商隐听到簌簌的秋雨声,忧思如潮,思绪已随着淅沥秋雨,沉浸在与亡妻共度的美好时光里,一帧帧与亡妻“共剪西窗烛”的画面,像潮水般向他涌来。一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传唱至今,声声秋雨,字字是情。是呀,人有悲欢离合,最刺痛心扉的莫过于物是人非了,秋雨依旧,故人西去,怎不叫人愁肠百结呢?

立秋至,寒蝉鸣。立秋一过,蝉的叫声低微悲凉,没有了之前的热烈聒噪。秋蝉鸣叫,似乎在宣告,秋很快要一统天下了。立秋,立的只是秋的气息,立秋后,还会有一段酷热高温,这只“秋老虎”东张西望,粉墨登场,与秋做最后的搏斗,但已是强弩之末了,终究会在萧瑟的秋风中败下阵来,一场季节的轮回就开始了。

立秋至,“双抢”完。农耕时代,立秋是一条横在“抢收抢种”跑道上的终点线。在故乡,水稻种两季,早稻收割后,得立即种下晚稻。立秋给万千农人下了一道死命令,要在立秋前将秧苗插下,如果晚了,收成将减少,甚至绝收。立秋,吹响了抢收抢种的冲锋号。在“双抢”的日子,万千农人,举家上阵,争分夺秒,弯腰耕种,挥汗如雨,构成了立秋前田野上最美的画卷。

“双抢”是一场艰苦而紧张的战斗,凭着顽强的意志,与酷暑搏斗,与时间赛跑,立秋到来,就要宣告战斗结束。农人历经艰辛,不能亏待了自己,立秋之日,纷纷搬出石臼,挥舞木槌,打起糍粑,犒劳全家,庆贺“双抢”完成。此时,砰砰声响,萦绕村庄,让整个山村热闹而喜庆起来。立秋的糍粑,成了记忆中秋天最甜蜜的味道。如今,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昔日繁忙的“双抢”画面已成记忆,而立秋前的那段艰辛苦涩的“双抢”经历,让多少农家孩子刻骨铭心、五味杂陈,但也锻造了他们勇往直前的坚韧品格,面对人生风雨,无所畏惧,成为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立秋款款而来,季节悄然转换。我们站在时光的路口,不能停下追梦的脚步,和着秋天的旋律,与大自然联袂书写一幅色彩斑斓的秋天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