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上的绿意
■谢小丹
今夏,我因课题实验需要,找漳平附城烟草站余金钗站长支持。她忙于抓生产周末未能休息,便相约周六上午抽时间与我在烟草站白沙点面议。白沙点紧邻公路,窗外就是田,构造既矮又浅。仲夏的阳光特别有力,一步步地跳跃进来,黏在简陋的沙发和茶几上。我们面对面坐着,隔壁烟叶的味道从门缝游了进来,在室内萦绕,充满了生产的氛围。
她接二连三的接电话,我知道,此时的她就是烟农的“保姆”,要耐心地解答解决各种生产难题。她每接完一个电话,就给我说一声抱歉。
趁她接电话时,我就朝窗外的田里望,烟株腰下的叶子已收了。这些田曾因单种水稻而收益低薄,这片红土地上的人们曾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人们殷切希望从这片火热的土地上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以提升生活水平。这也是必需的,饮水思源,应以优厚的政策和先进的技术来反哺老区人民。烟草站既是落实的最末端,又是行动的最前沿和成败的最关键。经过多年摸索推广,这片田地上采取烟收后种稻的耕作方式,每亩收益提升到了6500-8500元。
烟草站人员不断压缩,现今只有一男七女,人称一叶七花。叶少花多,美中显弱。地盘却越来越大了,从漳平市南洋镇、拱桥镇,扩展至新罗区雁石镇、白沙镇、苏坂镇、万安镇、岩山镇。“管着一市一区,余站长的‘权力范围’超过一个县长呢”,“花朵”同事在一旁调侃地补充着。面积从2018年1889亩增加到2024年7140亩,产量也从0.52万担增长到1.73万担。
人少力弱事多事杂,只得加班加点。她实在不好意思直呼“女将”们留下,就在快下班时宣告要亲自给大家做美食,让大家享受特殊“福利”后再回家。其实大家看破不说破,人家站长为了站里,竭尽全力,人心都是肉长的,怎能不齐心协力把事情一起干完。“女将”们把活干完就能走了,她不行,得再查缺检漏,确实都没问题了才敢离开。因此,她时常深夜到家。左邻右舍以为她在外面应酬,她婆婆“权威证明”后才消除人家的疑惑。
这些还不算难,最难的是在她女儿出生后的那几年。那时她的丈夫在福州工作,她白天在田地里奔走,晚上抱着年幼的女儿。她这时的年龄仿若开得正盛的一朵花,应受人百般宠溺。她却不仅未能享受丈夫时时欣赏呵护自己的快乐,还要承担如此沉重的苦和累,虽然自己很坚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也难免潸然泪下。
因此她想到辞职,带着女儿一起到省城过着全职太太的清闲静好日子。可是自己出生在农家,又学农技,这一切还不是想为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做点事、尽点力。如果就此弃之而去,符合自己的初心初愿吗?反复挣扎,她最终选择了留下。
女儿上了大学,她把膀子甩得更开了,积极参与烟区产业综合体试点建设,实现棚上太阳能发电,棚下烘烤、初分、仓储功能一体,为烟农提供一条龙服务,实现便民、集约、高效、绿色的统一。高质效的模式吸引了众多的目光,各级领导前来考察,予以充分肯定。中科院和省市科研机构专家深入指导,建议复制推广。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是日,产业综合体内又迎来省委党校一批学者调研,他们对每一块区域、每一个环节细细询问,不时记录,以利权威解读成功密码。一车车新采下的烟叶源源不断地运进来,一座座智能化的烤房“嗡嗡”地工作,一个个技术员埋头分拣烤好的烟叶。余金钗到了这里,好像鱼儿游进了水里似的,脚下步伐特别轻快,两眼特别有神。
我知道,这种精神状态是发自内心的,一个人只有全身心投入一项事业,经历各种磨难了身上才会培植出这种特有的精神。余金钗的精神得到各方的充分认可,她是漳平市第十五次妇女代表、第十一届政协委员和“巾帼建功”标兵。她几十年千辛万难的经历,已像一株烟草深深扎进闽西红色的土地里,傲然焕发繁茂生机,衬得红土地绿意浓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