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砻与石碓
■张武昌
我对谷砻与石碓并不陌生,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在我家乡的村庄里,每一座楼都有。那时没碾米机,谷砻与石碓是家家户户必用的,是农村家庭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在那个年代,大米加工全凭人力,把晒干了的稻谷倒入谷砻里,将稻谷剥去谷壳,稻谷剥开谷壳的米粒叫“糙米”或“粗米”,然后把糙米放入石碓中加工,除去淡棕色的外表皮层,使糙米变成白色的米粒。
家乡的楼房均是依山傍水而建,谷砻与石碓被安放在楼梯下或独立的房子里。
谷砻是古时一种将谷去壳磨成糙米的加工工具,形状有点像大石磨。砻的外表通常用竹篾编织而成,直径约65厘米,由上座、下座、砻手、砻钩组成。砻钩嘴钉一圆铁条,砻钩后段安装一木质横推把手,把手两端刻一圆圈,再用长绳系在刻痕上,用时长绳悬于梁上。谷砻上座通过人力推动,带动上座砻逆时针转动,谷会随着转动缓缓流入砻磨,将谷壳剥脱成糙米。
下座砻的构造是固定的,由砻盘、砻脚、砻心组成。砻盘也是谷砻的座盘,供装糙米和谷壳用。有竹制和木制,以木制为佳,并制有一个漏口,砻手上装有竹制刮米片,随着上座砻的转动,刮米片亦随之转动,当砻出糙米时就会落到砻盘里,随着刮米片的转动,糙米就会漏到箩筐里。砻心用一根坚韧之圆杂木制造,把上下座砻连成一体,为砻的轴心。
推动砻转动是有技巧的,推与拉之间配合得好,便可以节省力气。
谷砻一直使用到被现代碾米机所取代,“谷砻”面临失传,而在我的家乡里至今仍有遗存。
石碓由石臼、碓头和碓床组成,是以前乡亲们用来给谷物脱壳,以及把粗糙物品粉碎的工具。
石碓其中的一重要组成部分,是用坚硬石块中间凿出一个凹陷的圆锥形,称它为石臼。石臼还有一个搭档,叫碓头,它通常用强硬度的木质材料制成。碓床是用木质结构,用一根长约二至三米、直径十多公分的长方形硬木条,在其约三分之二处钻洞,装上圆木条,在它前端装置一个舂锤,把长木条安放在木架上,它是根据杠杆原理制成的。使用时,人在尾端用力脚踏,舂锤舂进石臼,使谷粒与石臼摩擦脱壳,踏一下,舂一下,发出有节奏、动听的“咣当”声。除一人主力外,还需另一人做辅助性工作,即把石臼里的谷粒均匀翻动,做到粒粒受击,直至基本脱壳,再把米与糠用竹筛分离出来。后来直接用来舂糙米,使之成为美味可口的白米。
童年的生活虽然辛苦,但是也有乐趣。那时每天都想着帮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学校放假或放学后就帮父母舂米。这是个体力活,人小力小,就会想点法子,用绳子绑在碓头处用手拉,手脚并用。
村民在杀猪时,也常用石碓来粉碎猪骨。粉碎后的猪骨用来拌酒糟是一道非常可口的客家菜式。
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谷砻与石碓是农村里的常用工具,后来人类越来越聪明,技术不断更新,在历史的变迁中,使它黯然失色。现在人们常用石碓来打糍粑,延续了它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