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口渡江在红四军战略转向中的地位和影响


邓泽村

水口村是长汀濯田镇所辖的行政村,是红四军“红旗跃过汀江”所在地。红四军在“围魏救赵”战术失利后,决定在赣南、闽西创建新的根据地。而水口渡江的军事行动,成就了红四军的战略目标。红四军渡江后,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游击战争,深入土地革命,闽西大地出现了“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大好形势。

一、水口渡江战略选择的历史背景

(一)“围魏救赵”战略时机调整1929年1月,在宁冈县柏露村召开了井冈山前委、军委、特委和边界各县县委联席会议,讨论具体斗争策略。经过充分讨论,柏露会议决定采取“围魏救赵”战略,以求粉碎军阀的“会剿”和经济封锁,以解井冈山之围。

红四军前委在强敌迫近、原定“围魏救赵”计划已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及时调整了斗争策略,“决定抛弃固定区域之公开割据政策,而采取变定不居的游击政策(打圈子政策),以对付敌人之跟踪穷追政策”。

(二)长岭寨大捷初露东向战略胜利曙光

红四军在长岭寨打垮了国民党守军郭凤鸣旅。长岭寨大捷是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千里转战赣南闽西,进入闽西的第一仗。夺取长汀城后,在3月20日汀州会议上擘画了创建中央苏区的蓝图。从此,毛泽东率领红四军的战略重点,从井冈山转移到了赣南、闽西。

(三)闽西守敌薄弱为红四军渡江东向提供了战略空间

为改变在赣南敌强我弱的局面,寻求新的发展方向,1929年5月中旬,红四军从瑞金出发,在水口渡过汀江,经濯田、新泉、庙前等地攻打龙岩城。红四军前委具体制定了汀州、上杭、连城、永定、龙岩、武平6县的游击计划,开辟闽西革命根据地。

二、水口渡江军事行动计划的实施

(一)水口渡江决策

5月19日晨,毛泽东和朱德决定经水口村向东突进,率领红四军从瑞金县武阳出发,向闽西挺进。当天,红四军经长汀古城、四都抵濯田。

时值汀江汛期,江水猛涨,浪涛滚滚。5月19日,红四军一个连的先头部队来到水口村寻找船只,为渡江做准备。红军战士经过不懈努力和耐心宣传,终于找到了9条木船和18位船工。在船工的帮助下,先头部队成功抵达对岸,为大部队顺利过江扫清了障碍,最终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红四军将士经过6个多小时的抢渡,三千多名红军全部渡过汀江。

(二)中国革命胜利的新坐标

5月20日,红军大部队陆续到达水口,分散驻扎在水口的米行坝、坪岭的大草坪,还有的驻扎在水口周边的村庄。红军战士事先在每户人家门墙上画了符号标记,各个分队的红军按照标记定点用餐,秩序井然。

红军挥师过江后,经涂坊、南岭、南阳,直下龙岩、上杭,直插闽西腹地,一举攻下龙岩,打土豪,分田地,扩大地方赤卫队,开辟了闽西革命根据地。

(三)成功实现拓展新区的战略目标

在红军进军到古城、濯田、水口和涂坊等地时,群众纷纷烧茶水、送干粮(红薯干);青年人争先参加红军;老太太烧香祈福,保佑红军打胜仗。当时,虽然天气炎热,行军极度疲劳,但红军战士在毛泽东“开辟闽西”的号召下,情绪高涨,斗志昂扬。

三、“红旗跃过汀江”的战略意义

(一)推进了水口革命斗争的开展

1929年12月间,以水口秘密农会会员为骨干,举行水口农民武装暴动,成立了水口乡苏维埃政府。1930年3月27日,张赤男率领农民武装队伍从宣成来到水口,同濯田赤卫队一起,在水口发动群众,打土豪,筹粮筹物,积极做好进攻濯田的准备。激战中,击毙敌团长兰忠信,打死打伤数十人,缴获枪支20支,赤卫队收复了濯田。

(二)实现了割据新区域目标

红四军渡过汀江时,闽西守敌仅有盘踞龙岩的陈国辉旅。消灭陈国辉所部,夺取龙岩城。同时,在闽西六县以游击战术和发动群众,创建公开的苏维埃政权割据,使之与赣南红色割据相连接,实现3月20日汀州会议提出的战略规划。

红四军各纵队在白砂会合后,前委决定趁敌三省“会剿”瓦解的有利时机,攻打上杭。上杭战斗结束后,红四军部队迅速壮大,闽西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扩大。

(三)开辟了中央苏区新天地

1931年9月,红一方面军粉碎了国民党第三次“围剿”,闽西、赣南两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不久,中共福建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军区等机构在长汀相继成立。从此,闽西苏区进入了强盛与发展的新时期。

作者系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馆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