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跃过汀江”与20世纪革命性象征文本的生成
■张侃
在红四军入闽大好形势激荡下,毛泽东创作了不少诗词,其中以“六首词”最为著名,即《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这“六首词”由《人民文学》将群众传抄稿送交毛泽东,传抄稿是50年代末从邓拓手中收集而来,由擅长书法的张兆和用毛笔恭楷誊抄。1962年5月12日,《人民文学》出版了《词六首》。
《清平乐》为《词六首》的第一首,原题为《清平乐·进军福建》,经过修改后,其中的“一枕黄粱再现”和“收拾金瓯一片”成为高度的艺术提炼,以虚写实,思想性有了质的飞跃,真正达到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高度结合。“红旗插向汀江”改为“红旗跃过汀江”,鲜明、生动,具有整体画面感,艺术效果突出。“直指龙岩上杭”和“直下龙岩上杭”改了一个字,“指”是未然之词,“下”是已然之词,显示了红四军入闽的动态局面,与“分田分地真忙”一气呵成。
改动诗词作品的文字或者题目是文学创作的常见之事。1958年,《人民文学》副主编陈白尘派涂光群、萧德生从邓拓手中收集十几首,以编辑部的名义将誊抄稿寄呈毛泽东,后来毛泽东抽空修改后寄回发表。1962年,正值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周年之际,《人民文学》计划第二次较集中地公开他的诗作以示纪念,又重抄出来再次送呈毛泽东审定。毛泽东收到这些词作之后,先后给郭沫若、臧克家等人看过。毛泽东又把这“六首词”寄给陈白尘“斟酌修改”。1962年5月12日,《人民文学》5月号按期出版了《词六首》,“红旗跃过汀江”等被改动表述之后,词句在神州大地广为传播。
诗歌是强烈感情的流露,毛泽东从1930年代的“马背”即兴之作到1960年代的定稿发表,除了精益求精的艺术要求之外,还蕴含着时代气息。1960年代初,连续的自然灾害,加上某些工作的失误,致使农业生产严重下降,工业生产也下降40%。毛泽东认识到了“冒进”的危害性。在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的驱动下,毛泽东发表《词六首》之际,要求田家英查找“不周山”的典故。而后,他为“不周山下红旗乱”作了一条长达400多字的注。共工却被毛泽东视为成功的典范。这不仅是因为“共工”恰好与“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有着字面上的巧合,更在于共工是一位敢于挑战、奋斗不息的战士,这符合毛泽东从大跃进的低谷中走出的心态。《词六首》的写作时间是毛泽东走出困境,转战闽赣之际,表达了革命的正义性和胜利的必然性。
为了让读者了解毛泽东《词六首》的历史背景和写作意图,《人民文学》编辑部在正式刊发之前,请郭沫若对每首词作逐一撰写诠释性文字。郭沫若为了解读词作,在1962年4月23日致信秘书王戎笙协助查找有关史实和地名,“主席这六首词中,如‘军阀重开战’这首,大概是指蒋桂之战吧?1929年军阀之战颇多。‘直下龙岩上杭’,此项如决定,便可决定前者。”郭沫若依照时间轴线逐句解读词作,丝丝相扣,合情合理,将《清平乐·蒋桂战争》完全放回到了红四军入闽的历史情景之中,令人信服。1965年,《光明日报》准备发表毛泽东撰写《清平乐·蒋桂战争》的手迹,郭沫若以《红旗跃过汀江》为题再次解读词作。他指出,“我们对于标题可以不必过于拘泥。事实上这首《清平乐》并不是以写军阀战争为主题,而是把重点放在下半段,军阀之间的战争只是陪衬而已”,并认为毛泽东以“黄粱梦”为典是科学性预言:“由于主席在使用一分为二的唯物辩证法,把‘人间怨’的阶级仇恨,看得深,看得透,看得远。在黑暗如漆的军阀混乱的旧中国的另一面,已经有把‘人间怨’化为物质力量的红旗灿烂新中国了!”他特别指出了这首词与红军入闽的关系。
“红旗跃过汀江”的象征化越来越明确,演变为闽西革命历史书写的关键词。1977年,龙岩县设立创作组,邱炳浩、刘培基等人创作《红旗跃过汀江——毛主席开创闽西革命根据地颂歌》。1977年,厦门大学历史系中共党史教研室以《红旗跃过汀江》为题发表系列论文,缅怀毛主席在闽西的伟大革命实践。1979年,张鼎丞、谭震林署名发表《红旗跃过汀江——庆祝毛主席率领红四军入闽创建革命根据地五十周年》,回顾和总结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历程,“红四军入闽”是中国共产党的关键转折点。如今,这段历史往往以毛泽东的词作名句“红旗跃过汀江”进行概括性描述,不仅有着文学创作不断修订调整的本身特征,而且与20世纪60年代的国内外局势有关。关键是,不仅毛泽东本人推动着“红旗跃过汀江”的展开与定型,而且郭沫若等人通过对《清平乐》的细致解读,将文学表述深深地嵌入时间轴线之中,固化为历史的标准叙述,并通过《毛泽东诗词》等权威文本成为文化象征,最终与红色历史的记忆建构藕合为日常的思想文化,成为革命历史书写的关键内容。
(作者系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