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形势发展与红四军入闽作战行动解析
■杨占城
1929年初,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出击赣南。随着革命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红四军先后三次入闽作战,在福建苏区和中央苏区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具有重大的转折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解围未能成功,红四军第一次入闽,促成“中国革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1929年2月4日,红四军从江西寻乌罗福嶂出发,沿着会昌与武平边界的崎岖山道前进。当晚,在寻乌罗塘遇阻后,折向武平东留、大阳桥,后转入会昌,第二天再入武平境内,当时《申报》作了相关报道。这是红四军第一次进入福建境内,但此次军事行动并不是以入闽作战为目标。只是因为驻长汀的郭凤鸣旅视闽西八县为其势力范围,派兵意图阻止红四军进入,才引发战斗。然而,红四军尽管未在武平作过多停留,却对闽西局势产生较大震动和反响。随后,红四军北上瑞金,在大柏地进行一场“最有荣誉之战争”。获知井冈山已被占领,便放弃“围魏救赵”策略,掉头向东。3月11日,红四军第一次入闽作战,取得长岭寨大捷,削弱了闽西反动统治力量;进行整编,战斗力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实行分兵游击,开创闽西土地革命新局面,“中国革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意外出现。
二、军阀混战下闽西革命局势向好,红四军第二次入闽作战,推动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红四军回师瑞金后,毛泽东判断赣浙闽三省“军力最弱”“党的错误比较少”,建议“争取江西,同时兼及闽西、浙西”。在赣南再遭国民党重兵“围剿”时,闽西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成为红四军第二次入闽的更重要原因。粤桂战争爆发,龙岩陈国辉部和漳州张贞部主力奉命入粤讨桂,福建防务一时出现空虚,闽西革命势力趁势而起,邓子恢写信建议红四军再来闽西。5月19日,红四军第二次入闽。“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红四军在一个月内三次攻占龙岩,并派四个纵队到各地作较大规模分兵游击,掀起了更大的土地革命浪潮。至7月前后,以上杭古田和龙岩大池、小池为中心区域的闽西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国民党发动“三省会剿”后,红四军判断军阀混战不会停息,决定停止分兵游击,用一部分兵力出击闽中。返回后,收复漳平、龙岩,攻克“铁上杭”,汀江两岸红色区域连成了片,闽西革命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
三、实施分兵游击战略,红四军第三次入闽作战,完成光荣的历史使命。1930年初,两广战争日趋激烈,江西金汉鼎部介入福州战事,“赣南、闽西空虚,给我们以争取群众,打通三省联系的好机会”。红四军决定在赣南、闽西、东江20余县开展分兵游击。6月1日,红四军从寻乌第三次入闽,先后收复失地。11日,南阳会议召开,红四军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路军,光荣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
(作者系福建省委党史方志办研究二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