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上的神韵龙门


图为龙门桥

陈健 文/图

龙川,是龙岩(新罗)的母亲河,源于龙岩城西北与上杭交界之采眉岭、黄莲盂大山。其川流过龙门,环邑城,下雁石,入漳平,注九龙江,趋于海,“历龙门汇九龙江,故名”。

龙门,地名也。全国冠以“龙门”之名者不胜枚举,各有缤纷韵色。

处龙岩城西约5公里,319国道东侧,竖立着一座高大、醒目的灰白色花岗岩石碑,其上镌刻着著名乡贤、中国科学院院士郭柏灵榜书的“龙门”二字,笔势飘逸、神采自然。石碑下的龙川深潭中央,一座古色古香、高约 10米的宝塔直插云天,塔东为龙灵山,若雄狮昂首;塔西是溪背山,如巨象俯鼻,两山峡峙,形似狮象把关,地势十分险要。如此峭峻之地,即是著名的龙川佳境——龙门。明嘉靖三十七年(1588)《龙岩县志》称,“龙门,在县西北十里,两山对峙,若门阀然”“龙川下洼汇为深潭”,谓“龙门潭”,“潭心有石如砥柱”,喻“禾仓石”(谷仓石);浩浩荡荡之水激荡、冲击着“禾仓石”发出“硿、硿、硿”的响声,唤为“龙门硿”。后来,人们习惯地将峡门的整个区域称为“龙门硿”。如此弹丸之地,有造化神秀、两岸峭壁相峙峡门,碧水深潭,形似“禾仓”、砥柱于潭心的巨石等“水石之胜”,它们与周边的人文景观,构成了一幅名扬四方的“天然入画图”。

兹地为闽西南通往赣南、粤东之交通孔道。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龙岩县志》记载,为沟通龙川两岸官道,明万历十一年(1585),时任龙岩知县吴守忠,捐俸倡建跨龙门潭的木桥——“龙门硿桥”。建成的木桥呈现出“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的境况,方便了西出东进、南来北往的行人,增了龙门的秀色。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于“禾仓石”之上修筑高三丈,八角三层伞形楼阁式宝塔——龙门塔,添了山川神韵。塔内塑魁星,塔又被称“魁星塔”,民间以为,魁星能望文脉、引文风,于文明有助。天造地设山川之秀、风气之古,极“具山川之胜”,是古龙岩的标志性建筑。难怪乎,国家最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赞美龙门桥塔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桥塔结合的范例”。

400多年来,龙川上的龙门,总是受人青睐、让人流连。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于此游览、吟诗作对。明代王源“湛湛长江水,发源何逶迤,遥遥出龙门,逝者长如斯”、章志纲“沙绕长堤水绕城,澄川浩渺月华明,千寻素练龙门衍,一片寒光雉堞横”,清代闵胤嘉“龙门千尺影瞳瞳,万派千流入海东”、王有容“鲤向龙门跃,珠从合浦回”等诗句,以及龙门塔中“龙盘绿水门纳六方增稔色,塔耸深潭景呈七彩颂润宏”的联对,文采飞扬,气势豪迈,不但呈现出龙门神韵,更道明是一方文脉所在、文风之源、文化圣地。

龙门,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龙通行之门。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神秘。其腾云驾雾、兴云布雨,无所不能,象征权威、财富、长寿和美好,寓尊贵、大气、显赫,引导人们树立积极向上、战胜困难和问题的坚定信心。几百年来,龙其威、龙门之神韵、鱼跃龙门的精神,沐浴着一代又一代的龙岩人百折不挠,逆流而上,战胜千难万险。特别是近现代以来,受其熏陶,涌现出了郑丰稔、郭秉宽、吴荻舟、黄薇、郭柏灵等各界精英和陈仁麒、罗元发、林忠照、郭成柱、郭廷万等杰出将领,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青春热血,为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积极奉献。

龙门内外,平畴沃野、阡陌纵横,花香草绿,生机盎然;龙门潭水,波光潋滟、纤尘不染,清碧如玉、鱼翔浅底。置身于如此独特的风水宝地,如临仙境,心旷神怡,神清气爽,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力争上游。有龙威、龙门神韵、鱼跃龙门精神加持,相信人生的旅途未来可期、前程似锦,好运、成功和荣耀一定属于勇于拼搏、积极向上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