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
“林长制”促“林长治”绘就生态文明新画卷
武平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发源地,被誉为“全国林改第一县”。近年来,武平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推进“林长制”工作,通过压实林长责任、强化源头管理,推动林长制工作全面见效。
“我的日常工作就是每天去巡山护林,及时发现并制止乱砍滥伐、违法占用林地、违章野外用火等一切违法行为,并做好病虫害的测报,及时用巡护手机将巡护事件上报,保护好森林资源。”万安镇捷文村护林员李始珍和他的伙伴每天要上山巡护几回,通过拍照、视频、语音的方式将巡山情况上报至福建省林长制智慧管理平台。
推行护林员网格化管理是落实林长制工作的重要举措。武平县创新护林员“乡聘、站管、村监督”管护新机制,在全县建立“县-乡-村”三级护林巡护网格化管理体系。全县林地面积324.7万亩,共有网格427个、护林员372名,对全县生态林和天然林统一进行网格化管护。每个护林员配备巡护终端,通过巡护,将巡护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到巡护平台,对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
武平县聚焦“护绿”“增绿”“用绿”,努力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在全市率先实行县级“林长+”联席会议制度,创设县级林长“一带三”机制,持续深化“林长+警长”“林长+检察长”“林长+法院院长”协作机制,推广林业无人机运用,完善县、乡、村三级林长责任体系和“一网格一林长一警长一护林员”护林网格巡护责任体系,打通森林资源管护“最后一公里”;持续开展植绿增绿行动,2023年累计完成植树造林30873亩,森林抚育75821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53766亩,同时创建省级森林乡镇2个、省级森林村庄2个,十方镇梅坑村蕈树古树群获评福建省第三批最美古树群。完成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6512亩,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实现“双增”。此外,武平县借林发力,依托当地森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林业特色产业。2023年全县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160.33万亩,实现产值46.89亿元;其中紫灵芝种植面积3.5万亩,建成全国最大的紫灵芝生产基地。同时,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稳步推进,森林康养旅游接待游客338万人次,实现产值14.19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落实落细林长制各项工作,扎实开展以‘多方得益、多式联营、多重服务’为重点的‘三多’改革试点,强化林改系统集成,在更高层次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武平县林业局局长刘俊文表示。
(通讯员 李良英 王展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