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声》:闽西最早的革命刊物
■李贞刚
闽西是我国南方几省中发动革命斗争较早的地区之一。其原因之一是这里的革命知识分子接受马列主义较早,并创办了许多宣传马列主义的革命刊物,以唤起民众的觉悟,其中《岩声》是闽西创办最早、影响最大的一份革命刊物。
《岩声》的创办人之一是邓子恢。邓子恢早年在龙岩第九中学读书,毕业后留学日本。1918年邓子恢回国后,到江西崇义县其堂兄开办的店铺当店员。在那里,他经受了五四运动的洗礼,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1921年春,邓子恢重返故乡。他利用探亲的机会联络母校的同学和进步青年,在龙岩白土奇山书院发起组织了一个以读书为宗旨的“奇山书社”,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洗礼。为了进一步活跃书社社员的思想,交流学习心得,邓子恢与奇山书社的几位主要发起人创办了一份油印刊物《读书录》,第二期更名为《同声》,目的在于揭露社会黑暗,报道群众斗争,推广革命思潮,宣传社会主义。1923年夏,决定扩充内容和版面,并改名《岩声》,寓意龙岩革命之先声,公开出版,章独奇为总编辑,张觉觉为总经理,邓子恢负责发行。稿件在龙岩编辑,送厦门印刷,先后在新华印书馆及江声报社印刷。
在创刊号上的《岩声宣言》中,《岩声》旗帜鲜明地阐明了刊物的宗旨和使命:“本报最伟大之使命乃在——改造旧社会,宣传新文化。”它以鲜明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引起了闽西民众的瞩目。当时,主办《岩声》的邓子恢等人,充分利用《岩声》这个阵地,经常宣传和介绍马列主义原理,刊登专题论述,宣传新思想和新文化。同时站在民众的立场,从群众最为关注的社会现象入手,发表闽西政治、经济、阶级压迫的情况调查,针砭时弊,为民请命,揭露社会黑暗,鼓吹革命思想。邓子恢著文指出,剩余价值是“贫苦的致命伤”,是“富人向人群掠夺的证据物”。在揭露帝国主义利用基督教进行侵略的本质时,说“神父牧师前面走,军舰兵队后面跟”。在宣传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时,说“政权是统治阶级的武器”“武力是夺取政权的条件”等。
《岩声》从1923年创办到1926年11月26日停刊,共出版了43期。1―24期为月刊,25期至41期为半月刊,42期至43期为周刊,版式为16开本。《岩声》每期发行量达700多份,不仅在福建省内发行,还发行到广东、江西、浙江、安徽、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山东、江苏、台湾等12省30多个县市及海外,在华侨青年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唤醒闽西人民的觉醒,起了极大的作用。是闽西发行最广、办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革命刊物,在闽西党史和新闻报刊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