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福”文化为引领 推动文化品牌建设


融媒体记者 刘菲菲 梁熙 通讯员 赖文光

可爱福多多,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乡村的田野间,无处不在;从线上社交平台到线下实体空间,从广播的声波到荧屏的光影,福多多讲述着龙岩故事;在城市的交通路口、公园广场、交通场站等公共场所,福多多的IP形象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引人驻足。

近年来,我市致力于塑造具有鲜明闽西特色的“福”文化品牌,力求将这一品牌推向更广阔的舞台,以此推动“福”文化产业和文旅经济的繁荣发展。然而,当福多多的城市IP形象遍布各地时,市政协委员们敏锐地观察到,我市在激活“福”文化、IP品牌资源及转化利用方面还存在短板,特别是在满足年轻人个性化需求方面,我们面临着不少挑战。

现状:基础薄弱 转化利用不足

“我市‘福’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一是专项资金不足,二是建设研究阐释不足,三是资源产业转化不足......”市政协委员李兆荣表示,我市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企业和组织基础薄弱,大多数自负盈亏,融资困难,政府支持力度有限,限制了“福”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他说,龙岩拥有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生态文化等多元文化,尽管文化产业在数量上有所增长,但在质量上仍显不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不高。对闽西特色文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缺乏深入阐释,前瞻性研究和储备性研究相对薄弱。

文化作为一种资源,包含了人类劳动成果的精华和丰富的思维活动。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具有关键作用。然而,我市文化企业或组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认知不足,创新人才匮乏,文化资源开发缺乏创意,融资困难等问题限制了“福”文化资源的有效转化和利用。

建议一:设立产业基金和组织机构

为了深入挖掘和传承我市独特的“福”文化,展现其丰富的内涵,李兆荣提议我市财政设立专门的“福”文化产业基金。该基金旨在支持“福”文化产业项目的发展,如提升和推广龙岩形象“福多多”,以及举办“福”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品牌推广活动。此举不仅有助于打造我市独特的“福”文化品牌,还能鼓励更多创新、示范型文化项目和企业涌现,推动“福”文化的产业化创新转化利用。

同时,为了更系统地研究和推广“福”文化,建议成立“福”文化研究发展委员会。该委员会将汇聚高校、社团、企业等文化力量,深入挖掘闽西的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生态文化等多元资源,传承和弘扬闽西先辈的革命精神和光辉业绩。通过委员会的引领和协调,期望“福”文化能在创新中焕发新的生机,成为推动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建议二:优化资源转化机制

为充分挖掘“福”文化资源的潜力,市政协委员还建议构建一批“福”文化创意转化中心,激发文创产品开发活力。将“福”文化元素巧妙融入新国潮、盲盒等潮流产品中,建立企业与产品数据库,确保进程可控。借助“福”多多品牌影响力,实施IP赋能+文创农产品战略。结合闽西特色农产品,提升品牌形象与市场竞争力,助力乡村振兴。

在人才方面,重视创意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鼓励文化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财政支持。为解决融资难题,拓宽融资渠道,促进资金流动,金融机构应创新信贷服务,推出“轻资产”信贷产品,支持文化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