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留学苏联记
陈明填写的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入学登记表》。
陈明
■符维健
陈明(1902-1941),原名若星,字少微,龙岩市新罗区人。他是中共福建地方组织早期创建者、领导人,山东抗日民主政权的主要开创者和重要领导人,全国著名的抗日烈士。他长期从事政治理论教学和宣传工作,曾经在苏联莫斯科留学,但他留学的那段经历,却较少见诸于史料。通过他的战友周肃清回忆及其子女寻找的苏联档案,我们才知道了他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1928年4月间,陈明奉命在漳州进行革命活动时,不幸被捕。军阀张贞如获至宝,采取各种手段,软硬兼施,企图引诱陈明叛变革命,为他效劳。陈明革命意志坚定,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革命气节。1928年9月22日晚,陈明趁守卫人员熟睡,撬开屋顶角板和瓦片,脱离虎口。鉴于敌人到处布下特务暗探,跟踪追捕陈明,省委决定报告党中央,希望派遣陈明去苏联莫斯科学习。
1925年11月,创办于苏联莫斯科的中山大学(1928年10月改名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均简称“中大”),曾对中国的民主革命产生过重大影响。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悍然发动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迅速席卷全国。为保留革命火种,党中央决定将一部分党内精英派往莫斯科“中大”学习。
1928年12月,受党中央的派遣,陈明与周肃清(曾任中央巡视员、福建省委军委主席)等赴莫斯科学习。陈明和周肃清从上海乘船来到大连,然后乘火车到满洲里,在满洲里他们集合了8个人。当时满洲里边界漫天大雪,其冷无比,他们8个人共乘一辆大马车,用破被盖上,由俄国同志领着,从满洲里冒着危险秘密越过了中苏边界。他们每个人都有中央秘密发给的日本金票一张,其号码是特定的,在苏联甄对,作为中共中央介绍他们到莫斯科学习的凭证。1929年2月5日,陈明等经艰苦辗转,抵达莫斯科,在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政治理论。
在中大,陈明首先遇到的困难是语言不通,所有的课本都是俄文,这给学习带来极大的不便。他以惊人的毅力攻克俄语关,扫除听课和阅读俄文书籍的障碍,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等。他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每学一门功课,都能结合中国的国情及自己的革命实践,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提高革命理论和实践斗争经验。
在莫斯科中大学习期间,为了党的利益,陈明和广大革命干部学员旗帜鲜明地参加了反对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斗争,受到打击和迫害。
1931年8月底,陈明从莫斯科中大毕业,受组织派遣回到中国,到达上海,准备与党组织接头,却发现因党组织出现叛徒,党中央已紧急转移。
陈明与组织失去联系后,经历坎坷,他连续写了五封信给“共产国际”,希望找到党组织。
据原苏中央档案馆原始档案,陈明是1931年8月31日被派回国内的。9月26日陈明给莫斯科写第1封信:“我来上海已经好几天了,但下一步是去西部还是去南方,还不得而知,因为对于‘命运’我们一无所知。我们在这里谁也找不到”。无奈之下,他只好去了厦门,因为他曾在那里工作(任临时省委书记),有很多战友、老部下。10月31日陈明从厦门往莫斯科写了第2封信:“我从上海来到厦门,现在正在等待消息”。经过长时间的等待,党中央仍是杳无音信。11月27日陈明给莫斯科发了第3封信,几乎是忍无可忍:“出发后,我已经给‘父亲’写了两封信,却没有收到他给我的任何回信。朋友们害怕接待我,因为我没有任何秘密接头暗号,他们也没有收到‘父亲’的指示。我的几个伴侣也没有暗号,他们现在也很痛苦。我决定返回上海。我可以到苏区去,但大概他们也不接待我,因为我没有接头暗号。请你告诉‘爷爷’,对这样的‘小事’一定要给予重视”(这句话下面用铅笔划了一道)。这封信里的“父亲”显然是派他回国的共产国际东方部;而“爷爷”是更上级,即共产国际执委会。“朋友们”显然是福建的党组织。由于没有中央的指示,福建的战友、党组织显然不敢接待他。12月12日陈明从上海往莫斯科发了第4封信,他写道:“根据厦门组织的推荐,我到上海已近20天,但至今没有见到中央的同志。今后的希望也很渺茫......请转告执委会和东方部尽快弄清缘由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因为不只我一个人遇到这样的情况”。厦门的组织,即陈明原来的部下,看来是想帮助他,但是无济于事。值得注意的是,陈明提到其他同志也遭到同样的命运。1932年1月5日,已经回国4个多月的陈明可以说是悲愤地从安徽向莫斯科发出第5封信:“我再次陷入失望的困境。我到六安市寻找‘昊氏’(第四军的翻译),但没有找到。我在当地无法见到他,不得不返回原地。这样做的原因是,现在从正阳关(译音)(在安徽和河南两省交界地)到临河的霍山(译音),河东是白军,河西是红军。沿河一百多里地所有的消息和联系都被封锁。双方占据着各自的阵地,不许越界一步。我几次冒着生命危险到六安市(译音),但因语言不同(我是福建人),又没有当地居住证明,也不熟悉当地情况,结果只在六安(译音)待了两天,就被遣送回来,并且不许我再到那里去了。返回原地是令人遗憾的事。我只能返回上海,然后再决定去哪里”。从陈明身上,可以看到他和他的战友们对中国革命和党的事业的忠诚。
陈明等留苏人员回国身陷逆境,但他们决不放弃;冒着危险、遭到歧视,却一次一次去找党的组织。其中有些人惨遭国民党逮捕杀害,有些人最终还是被王明一伙排斥出党,而陈明等人则经过千难万险,通过不同途径最终和党接上了关系。
陈明终于去了苏区,任福建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红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兼红军大学教员,参加长征。抗战全面爆发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宣传部长。1939年春,他随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代师长陈光来山东,历任中共山东分局党校副校长、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山东分局书记朱瑞评价他:“我们山东的一位理论家”。1941年11月在大青山反“扫荡”战斗中,陈明壮烈牺牲,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对党的无限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