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叶剑英与连城保卫战
图为红军时期的叶剑英
蓆湖营田头村沛如公祠——叶剑英与红24师指挥部旧址。吴鸣供图
■邹善水
日前,走进连城县文亨镇蓆湖营古村,热心红色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吴鸣先生为笔者找出一份关于红军将领叶剑英在连城县革命实践的史料,获知了一段叶剑英与连城保卫战的史实。
1934年2月,叶剑英奉命担任福建军区司令员,领导苏区军民,开展反“围剿”战争。4月后,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形势越发严峻。由于“左”倾路线实行堡垒对堡垒的错误战术,红军节节失利,根据地一天天缩小。福建的建宁、泰宁、永安、龙岩、上杭等地都先后被敌人占领。叶剑英领导福建军民对敌人进行了节节抗击。
为了保卫连城苏区,中革军委在1933年冬就组建了红二十四师进入连城区域,以麻雀战、以少胜多、各个击破等战术阻击进攻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反动武装。叶剑英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连城,秘密发动各区党的组织,召集进步群众、赤卫队、少先队,踊跃帮助红军构筑工事,削竹钉、布壕沟,收集情报等,配合红军保卫连城。同时,他在蓆湖营田头村同红二十四师师长周建屏一起,了解分析敌情,研究保卫连城的战斗方案,做出具体兵力部署。
1934年5月30日,当国民党第九师进到文亨附近的蓆湖营时,叶剑英指挥福建军区部队、二十四师及蓆湖营、林坊、隔川等区的游击队,分布在金鸡岭、汤头、蒋坊、南坑、龙岗等各个隘口,形成四面包围态势,与敌军展开了激战。直到第二天,红军击溃部分敌军后才撤出战斗。
6月1日清晨,不甘失败的国民党第九师又兵分三路进攻连城外围城防罗家营方向的碉堡,激战一天一夜,红军指战员誓与阵地共存亡,付出了重大牺牲,最后敌人攻破东门,进入县城,红军才被迫退出连城。
此后,叶剑英组织部署二十四师及连城地方部队发起反攻,决心夺回连城县城。6月2日,部队冒着滂沱大雨,在李坊至野狐垅一带与敌人展开激战,给予敌人较大的打击。但由于敌强我弱,叶剑英考虑要保护好当地百姓,若再强攻,会造成红军和老百姓的重大伤亡,决定暂时退出战斗。
吴鸣先生取出中央档案馆收藏的一份1934年6月8日23时记录《二十四师在连(城)新(泉)地域与敌战斗情况报告》,记载了连城保卫战的片段:
甲、二十四师连(城)新(泉)战斗经过:
A、二十九日在新桥,赤竹岭布置侧击未成,入夜移儒畲以东桥宿营,忽得儒畲区委报告,敌已进至凉福山及其以北地段,又彻夜移岩背。
B、三十日估量敌人筑堡不续进,正布置消灭向朋口、莒溪游击之敌及璧洲附近团匪。
C、三十日晨行李尚未到齐,璧洲二十九夜到敌一营即开始战斗,将其驱逐,俘五、缴获枪三,未结束,莒溪到敌各团均部分的加入战斗,至十六时退往黄沙坑宿营,伤亡十余,敌占朋口莒溪。
D、三十一日又估量敌不续进,据在夹口以北打击敌游击队,午前六时敌大部队由莒溪向夹口进,七一团在白岭接触七二团加入战斗,至十一时半敌愈众,七十团不便投入突击,节节抗退到蓆湖营西,此时,塞竹隔机枪声甚烈,是晚在田腊宿营,计伤亡十余人,敌全部占蓆湖营。
E、一日派两营分向蓆湖营、南坑迟阻敌进,主力集结林坊准备突击敌由南坑向连城前进之敌的左侧,但敌攻连城只走一路是经龙岗,是日只一营加入战斗,敌于十二时占连城,二十四师撤至野狐垅。
1934年4月,为了打破敌人的“围剿”,叶剑英组织福建军区野战司令部、政治部,领导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争,指挥部队侦察连城一带敌军活动情况,监视和袭扰敌军,并进行坚壁清野、断桥断路,以阻止敌人前进步伐,保卫中央苏区的东大门。
1934年5月31日,当国民党第九师进到莒溪附近的蓆湖营时,李德多次电令叶剑英率部强攻夺回连城县城。叶剑英按照电令要求,指挥福建军区部队、二十四师及蓆湖营、林坊、隔川等区的游击队,与国民党部队在南阳白岭、东坑寨、莲花山一带展开一场激战。战斗开始前,叶剑英和师长周建屏、政委黎林一起研究制订了战斗方案和兵力部署,但由于“左”倾路线实行堡垒对堡垒的错误战术,对敌情发生变化估计不足,布署侦察不够周密,部队在发起总攻后,遇到事先埋伏好的敌军猛烈阻击。叶剑英正随队前进,一看情况不妙,果断下令部队撤出战斗。
据潘开文回忆,对这次失利,叶剑英战后主动承担责任,并作了检讨。但早就对叶剑英怀有成见的李德,借机把他从福建军区调到军委任四局局长。叶剑英对于这次“降职”使用并不计较。他任劳任怨,积极开展工作。后来说起这件事,他说:“那时李德打击我,把我参谋长撤了,我当时考虑到,革命事业还很长,我做什么工作都是为革命,不能斤斤计较。”从此。叶剑英离开了闽西。